風中絮語(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搶救寂靜

風中絮語(下)

2014年03月13日
作者:范欽慧

※編按:加拿大音樂家Murray Schafer提出的「聲境」概念,啟發了不少追尋樂音的心靈。當代音樂家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演奏廳,聆聽聲音的耳界,有了多元開放的空間。昨日,我們跟著作者到了青山學院大學這所老學校,拜訪聲境研究領域先驅鳥越惠子教授,究竟鳥越教授的研究內涵為何?能引領我們更接近寂靜追尋之藍圖嗎?

趁著上課的空檔,鳥越教授帶我來到學校附近的餐廳用餐,並介紹了她的研究脈絡。

鳥越惠子教授(圖左)與我,攝影:范欽慧。她帶著英式口音向我娓娓道來:「我在大學時主修音樂學,這個學科教我認識什麼是音樂,那時候我很幸運能遇見很多很棒的老師,其中一位是小泉文夫教授,他專門研究民族音樂,經常在世界各地田野錄音與旅行,透過他的論文,讓我看到傳統音樂所富含的智慧。

然而這些傳統部落的人們,並沒有受過所謂音樂學的訓練與概念,卻能創造出豐富的音樂內涵。而西方所謂的音樂學概念,其實已扭曲了音樂的本質。

事實上,所有音樂都不能抽離身處的文化與環境,而且深受自然的啟發。比如蟲鳴鳥叫,牠們存在時間遠超過人類,都是屬於世界最原始的樂章。」

因為不認同那些學術制式的框架,鳥越希望去拓展音樂的定義,尋找一個可以適用於全人類、甚至是宇宙,不受時空限制的概念。而聲境(soundscape)的研究,正符合了她的期待。

聲音  是不是音樂?

大自然的聲音,是不是一種音樂?攝影:范欽慧音樂絕對是一種聲音,但是「聲音」是不是一種音樂呢?如何界定音樂,我發現,其實有更多有趣的命題,是關於聆聽者的感受與詮釋。

「樂者」,按照中國傳統「禮記」所定義,乃「天地之和也」,這些天地間的作品,該如何聆聽?中國人放在禮教的脈絡中表示,「樂由天作,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此觀之,原來音樂自在人心,聆聽各憑修為。

然而,更讓鳥越好奇的是,究竟Murray Shafter這位加拿大音樂家,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熱情與創意,透過聲境研究凝聚了這麼多人的心,並創造這樣不平凡的旋律?

於是,她在1980年到加拿大留學,並以Shafter本人的研究作為論文題目。1982年鳥越決定把加拿大所學的聲境理念帶回日本實踐;1985年她成為一位環境設計師,投身在公共空間設計,藉由聲學研究與歷史調查,來找到符合在地生活背景、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的完美呈現。

原音重現的空間設計

日本音樂家,瀧廉太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其中最具代表的個案,就是瀧廉太郎紀念館的庭院設計。瀧廉太郎是明治時期最早受過西方音樂訓練的日本音樂家,著名的曲子如「荒城之月」,至今仍是非常耳熟能詳的作品。

1900年,20歲的瀧廉太郎,到德國萊比錫學習音樂創作,可惜不久後就得到肺病回到日本,23歲即英年早逝。紀念館所在地是瀧廉太郎的故居,位於岡城縣的竹田市。

鳥越設計的重點,是重現了啟蒙這位音樂家的聆聽環境,讓人可以從聲境角度,追念這位音樂界的傳奇人物。

「千年蒼松葉繁茂,弦歌聲悠揚….」,這首「荒城之月」聽來淒美,卻也傳達一些聲境的訊息。

身為設計師,鳥越必須做非常多的功課,並透過她的設計,來實踐Murray Schafer的理念。我看到她的設計藍圖中,真是處處講究。包括建築物本體材質所產生的聲音(比如拉門、開窗的聲音)、庭院地板輾踏的回音,與植栽選擇產生的樹葉震動,要棲息於此的物種鳴唱,甚至大環境(竹田市)的復原再現...

讓設計的概念,由視覺衍生到聽覺,那樣的細緻度,是許多歷史建築修復長期忽略的因子。有太多的例子,乾脆把原建物拆除,然後製造個複製品,特別是古蹟的修復,往往補個漆了結,這種大剌剌的做法,與其說是省錢,恐怕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專業。

聲音文化的保存,甚至要重現歷史與記憶中的聲音,這是當代最新的設計理念。身為音樂博士,鳥越卻賦予傳統與現代建築風貌更深度的內涵。今天關於聲音的研究領域,可說是走向了「大鳴大放」的跨界時代。

我想起之前在國外期刊上讀到,博物館的展示,不再只是單純的物質擺放,而是配合當時的聲音風景,讓觀眾更能進入時代氛圍。英國的聲音考古學者甚至去收錄史前人類在洞穴中作畫的聲音環境,作為文化資產來保護;我想到了我們台東的八仙洞遺址,雖然是台灣舊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現場,身歷其境,聽到的只是車水馬龍與人聲沸騰的場景….從聲音去關注文化資產的保護,未來我們可以努力的,真的很多。

傾聽聲音風景  日本的公民參與

不知不覺中,暮色降臨。鳥越又得匆忙的離開校園,趕赴到川口市去做一場演講。在東京的下班時刻,我跟著她轉了三班地鐵,在擁擠的人潮間,鳥越展現過人的體力與速度,她笑著跟我說:「今天是特例,平常的我節奏是很慢的。」

鳥越教授在地鐵快速穿梭。攝影:范欽慧

終於到達目的地,這個稱作MediaSeven的複合展演場地,可以進行影像播放、講座分享….以多媒體的方式來進行社會教育,類似我們的社教館。今晚鳥越教授的演講訊息已經四處張立:「傾聽聲音的風景。」

來此聽演講的人,男女老少皆有,在鳥越的演講過程中,玲子在我身旁做了即時翻譯,讓我可以突破語言障礙,去解讀更多的訊息。現場觀眾也熱烈回應鳥越的主張,顯示這樣的主題,在日本已經受到一般大眾的關注及重視。

一天即將落幕,而我也將離去。「我希望看到妳把這些聲音帶回台灣,」鳥越教授帶著一份期許對著我說。

「當然,我一定會。」我肯定地點頭。而且我知道,這聲音散播出去,會帶來無數迴聲。一如那穿越松林的微風,將牽動著無數葉梢的紛紛絮語,以及更多整體融合的動人樂音。(全文完,回上篇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