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城市汙染又排擠社福 「小而美」乃未來生存之道 | 環境資訊中心

超級城市汙染又排擠社福 「小而美」乃未來生存之道

【城市節能三重奏】系列之3

2014年05月28日
作者:Bruce Katz;編譯:翁雅如;審校:古國廷

氣候變遷、自然資源逐漸減少、都市人口不斷成長,這些都將改變城市未來的面貌。要建立成功的未來都市,或是重整都市中心,都需要跟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和諧共處,而現在正是我們好好思考如何讓這些未來都市成真的最佳時機。

除了大型城市的密集發展模式,還有其他選擇嗎?

開發中國家像是中國,有許多新興都市都還在建造當中,開發過程盡量減少使用石油燃料是很重要的。然而高發展密度的大型都市,往往因為人口遷徙、搬運貨物、食物和水,形成可觀的碳排放,讓人質疑這樣真的是對嗎?

相較之下,屏棄市區和郊區的分野,採取複合式的區域發展模式,可能是比較永續的城市發展模式。與農業和生態系做好連結,這種區域發展模式可以讓養分及水資源得以循環,更有效利用當地資源。而有些城市則會提供高科技醫療和教育服務,而各自形成提供商業和社會服務的生活區。而資訊和通訊科技,可以減少交通往返的需求,並減少碳排放量。

這樣的發展方式可以讓資金鬆綁,進而增加社會福利。過去為支撐大都市密集發展,而耗費太多資金投入基礎建設,而壓縮到健康、教育等社會發展。

當然這樣的發展方式需要新的經濟模式,來更彈性、更有效率的運用資源。這樣的經濟模式可從三個方向思考。第一,是強化保護生態系統的價值,例如提高碳價來鼓勵綠生活,懲罰浪費資源的行為。第二,是公平分配資源,讓再生能源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第三,立法宣導有效利用再生能源:激勵民眾審慎思考他們使用的能源類型,增進再生能源的供應。

較富裕國家現有的建築物中,50%到70%預計都可使用到2050年,所以他們應該著重在以現存都市走向低碳未來。比方在美國密集度較低的郊區,更新的方式可以從在大眾交通工具交會點的執行混合開發,帶來新活力和服務,又不會對郊區景觀造成太急遽改變。

威爾明頓的城市農場

另外,更新街道加入人行道和自行車路線等方式,以減低汽車使用量。保留綠地可以改善排水系統與空氣品質,並化解都市熱島效應、增進健康。具備多重用途的建築設計能讓效能和價值最大化,公寓可以作為辦公室使用,反之亦然,同時也能利用屋頂作密集糧食種植。

精心規劃都市未來發展模式,是每個城市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