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鯨 | Page 18 | 環境資訊中心

捕鯨

2004-06-13 22:35
海洋的種種,包括食物網,我們知道的實在太少,海一旦失去平衡,會不會復元?要多少百萬年?人類會存在那麼久嗎? 人需要乾淨的空氣,鯨需要乾淨的海。 〈選擇〉(The Alternative)是麥克維(Scott McVay)於1970年在日...
2004-06-06 14:58
1986年,國際捕鯨年會發出「十年禁捕」通令,同時生態游擊隊(Eco-guerrillas)更進一步與捕鯨賊船作戰。1988年,北大西洋約3頭年輕灰鯨在秋天開始南遷時,被冰包困不能出圍,眼看就要淹死,世界有心人士耗資130萬,動員數百義工,...
2004-05-30 02:24
1931年,只在南極地區,1年就捕殺了2萬9,400頭大鯨。 人就這樣偉大,科學就這樣了不起,大洋的鯨是世界公產,一本萬利。我們為什麼不會再偉大一些,想到殺鯨的結果對海洋有什麼影響,想到病了的海洋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地球的健康,萬物的存在,...
2004-05-23 11:49
79種鯨豚中,以抹香鯨最難懂,也最霸道,牠是齒鯨類中最大的,雄鯨可達18公尺長,重62噸。牠們擁有所有動物中最大的頭,占體長三分之一,頭中有一大袋子,袋中裝滿了最貴的鯨油。這種油熱時是液體,冷時是固體,可以製造無煙燭,燭光明亮,這也就注定了...
2004-05-16 10:41
《白鯨記》故事結構雖然簡單,用字用典,所探討的題目卻極為複雜,作者引用《聖經》故事,但又諷刺那些故事的內容。他談人生、談宇宙、談歷史、談哲學,他懷疑,他找不到答案。真理和虛妄混合,美麗和醜惡混合,上帝和魔鬼混合,結果是無所謂美醜,無所謂真假...
2004-05-09 09:26
名著《白鯨記》,1851年出版,印不到2000本,3年後一把大火又燒掉了300本。出版後,不是暢銷書,也沒有引起文壇的重視,直到1920年,梅爾維爾死後30年,才被重新發現。評論家們把《白鯨記》看成不朽之作,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Wi...
2004-05-02 14:51
我對鯨的初次經驗是溫和的、甜蜜的。那是1962年深秋,我個人在星期五港海洋研究所讀書。那一段日子,感情不得意、生活不得意、研究進展也不理想,寂寞的晚秋! 週末,我常常開車去宛地夫卡海峽邊的鷹崖,崖下水流湍急,盛產海帶,魚多、水鳥也多。7...
2004-04-25 10:41
鯨是地球上前無古例的最大動物,一頭藍鯨重144噸,體長100尺,心臟像轎車一樣大,睪丸100多磅。牠們是動物界的奇蹟。但1000年來的商業獵捕,有些大鯨已瀕臨絕種。二次大戰後,鯨油減價,人鯨難尋,而人們也漸漸覺悟「失鯨」的可怕。於是社會由屠...
2000-08-23 10:18
捕鯨原本是很艱辛的工作,長途航行令人筋疲力竭又危險,有人在暴風雨中失蹤,有人在鯨中鏢後,憤怒掙扎的混亂中喪生。但業者的野心,因利之所趨,極力尋找新獵場。1800年代末期,大型游得較慢的北露脊鯨、弓頭鯨和灰鯨族群。因長期濫捕而數量大減,北大西...
2000-08-09 21:17
早期人們使用皮舟捕獵游得最慢,較靠岸邊的北露脊鯨,但都是地區性的小規模作業。當大規模的獵捕開始後,船舶往往長達30公尺以上,有30~50名水手,在海上停留一年以上,目標為北露脊鯨和弓頭鯨。 由於這些鯨類的鯨脂厚達50公分,它們成了肥皂、唇...

頁面

訂閱 RSS - 捕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