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副刊 | Page 14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副刊

2022-03-18 12:19
傳統聚落的人們依生活需求打造了許多建物,同時也提供了許多野生動物生活的微棲地。從住在屋簷下的蝙蝠與燕子;水田裡來訪的蜻蜓、豆娘與蛙類;農田、山坡及溪邊的天然的砌石駁坎提供各種小型生物(蜥蜴、蛇、蛙、昆蟲、蜘蛛等)的躲藏。 自然谷的前身...
2022-03-11 13:50
為了在複雜的珊瑚礁中生存,許多生物發展出不同的技能!其中,轉換體色或形態是常用的手法,將自己變化成類似環境的體態,讓他者無法發現其蹤影,便可趁機躲避天敵或襲擊獵物。有些魚類和章魚甚至能瞬間改變體色來融入背景,達到「快速易容」的效果。 ...
2022-03-04 10:23
2021是一個充滿驚奇的年!我們在自然谷內記錄到了2種新發現的動物,其一是麝香貓,另一種則是今天要介紹的食蟹獴。 食蟹獴的側臉,沿著臉頰到頸部有白色鬃毛。還有小巧的耳朵。 為了記錄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及行為,自動相...
2022-02-18 14:44
台灣四季分明的特性,對於常在山林走動的人們來說,最容易從溫度、聲音、氣味以及色彩的轉變來感受到季節的變化。位於低海拔森林的自然谷,冬季少了些鳥類的聲音,但也多了只有這時才會出現的台北樹蛙鳴唱聲。 冬天的自然谷景緻如何?不同枯黃程度的葉...
2022-02-11 13:00
樹木果實用各種方法傳播種子,讓人不禁為它的巧妙及獨創性感到驚豔,植物在演化過程中到底發生什麼事才得到如此多樣的傳播方法呢? 讓我們先從風力傳播方法開始,木蝴蝶或是火焰木這類紫葳科植物,雖然種子大小不同,但結構都是以種子為中心,再從左右...
2022-02-06 00:00
自然谷昆蟲相豐富,鱗翅目的蛾蝶類自然也不少。在園區內看見毛毛蟲對工作人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上山一趟身上常常夾帶好幾隻毛毛蟲,自然也就處變不驚了。而自然谷的毛毛蟲中,最常見的前三名莫過於之前自然谷之星介紹過的暗點燈蛾、走路Ω狀的尺蠖蛾以及今天的...
2022-01-21 13:00
  喜馬拉雅山被稱為「連鳥都無法飛過的聖山」,但體型僅80公分的嬌小蓑羽鶴卻辦到了;鶴群堅毅無畏地突破低溫,冒著被猛禽獵食的風險,以頑強韌性飛越世界屋脊,作九死一生的悲壯遷徙。 印度齊全村的蓑羽鶴備受呵護,村民...
2022-01-14 13:00
其實不在乎 為誰背負失去棲架的爪 為誰擁吻脫垂充血的肛 柵眼裡睜開的日與夜羽枝凌亂 對地面無知 早已結紮想像的翅膀   因此想像不了 沙浴 或者將喙瑣碎啄進草叢 比觀看籠子定格 重播我 重播摺疊再摺疊的無數我 更快...
2022-01-07 16:00
和精心布置的休閒農場截然不同,各種植物在自然谷步道上恣意生長,看似混亂卻有一些秩序——在日照條件、溫濕度相近的區域,可以找到相似的植物族群。本篇要介紹的「穿鞘花」即是自然谷中相當常見、又具特色的一種。 自然谷步道常見群生的穿鞘...
2021-12-31 14:00
在最初的設想中,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擁有荒野的性格,但近年要透過索道登上半穹頂(Half Dome)卻容易碰到可觀的人潮。人們越來越喜歡自然,愛好戶外活動,卻成為了一道新時代的難題。(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頁面

訂閱 RSS - 環境副刊 訂閱 環境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