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

2011年04月17日
編輯室彙編

2011年5月19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屆滿十週歲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本於「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認」,創立環境資訊中心之初,就是希望能扮演提供多元環境資訊傳遞與環境議題討論的平台;除了每天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外,自2001年開始,協會每年也持續進行《十大環境新聞》的回顧與前瞻。

值此十年之際,編輯室企劃了特別專刊,4月17日起,連續5個周日刊出。在第一個單元中,我們進一步廣邀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分別從社會學觀察媒體視角NGO觀點產業思維官方角度等多面向的視角,以較具「時間史觀」的觀察分析,談談過去十年的環境生態變遷,以及其與過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究竟有何顯著差異,期間演變的軌跡與意義又何在,同時希望藉以提出對於未來的期許,讓我們可以在未來十年,以這樣的基礎繼續往前。

第二個單元中,主要則內容是向十年來所有的參與者、會員、志工夥伴、捐款者與支持的讀者朋友們,匯報協會十大項主要的努力成果,供各界檢驗與建議。

在十年的路途上,有許多關心的夥伴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努力,他們和協會發生關係的過程是什麼?對所有參與者努力的成果如何看待?則是最後一個單元欲呈現的。當然,我們也希望,若您認同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歡迎隨時加入我們,和我們一起促進環境資訊的交流與普及、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

最後,竭誠邀請您,抽空在十周年特刊講上幾句話,與我們共襄盛舉,紀念這特別的日子。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單元一  台灣環境十年變遷

(一)社會學觀察

在這個面向中,我們首先邀請蕭新煌教授、王俊秀教授、何明修教授等,談談社會學家眼中,這十年來台灣的環境變遷。

蕭新煌以及何明修在文中都提到,環保團體一度寄望民進黨執政後,能夠一改國民黨與財團「過從甚密」的開發主義思維;但從核四續建、蘇花高案的死裏復活等結果看來,到底還是讓人失望了。蕭新煌更直言,國民黨自2008年重新執政後,在環境政策和行政上,更是每況愈下,以致這十年來台灣的環境,包括從國土到海岸、從山坡到溪流、從濕地到水資源,已經比十年前更加脆弱,也受傷更重。

何明修也觀察到,在意識到國家主義策略的貧困後,台灣的環境運動者已經開始採取更多元的路線,例如「專業化的環境監測」以及「直接向企業施壓」等,從而迫使相關部門做出回應。

王俊秀則從政府喊出2003年為永續台灣元年的角度出發,一一檢視其間「十分不永續」的政策或議題,並點出台灣環境問題目前已經來到了斷崖邊;他以這兩年「民間社會力因白海豚環境信託認股行動有所成長」為例,同樣期待與肯定民間的力量,更期盼未來能以「一個台灣」到「一個地球」的思維來積極面對環境問題。

► 蕭新煌:從失望、悲憤到最後希望?
► 何明修:告別國家主義 環境運動新策略
► 王俊秀:永續台灣九年(2011)看台灣永續

(二)媒體視角

在這個面向中,20多年前以環境公害、公共衛生等議題見長的報導文學家、現在較常以政論家面目示人的楊憲宏,認為過去十年台灣雖然走過政黨輪替,但從核四、蘇花高、國光石化等開發案來看,兩大黨不論在野、在朝,都與環保漸行漸遠,其實是難兄難弟、一對活寶。他大膽預言,環保運動必須走自己的路,否則在兩黨奪權遊戲中必然粉身碎骨。

年輕一輩的媒體工作者,現於天下雜誌主跑環境議題的汪文豪,則感嘆主流媒體對環境議題的取材似乎定型於公害、衝突、恐懼與對抗;且不脫以台北觀台灣的思考,對國際環保脈動的關注也不足。他和媒體觀察家管中祥則紛紛注意到,網路發達後,已成為一項公民發聲的利器,可以補足大眾媒體的弱化。預言未來不論是個人行動的公民記者、或是有組織的網路另類媒體,在關注環境的領域上會更有施展空間。

► 楊憲宏:歷經大退步的十年 環運必須走自己的路
汪文豪:找回庶民的環境詮釋權
管中祥:大眾媒體墮落 另類媒體護環境

(三)NGO觀點

儘管資源與經費、人力極其有限,環境NGO以懷抱使命的決心和勇氣投入這個領域,對環境變遷與環境運動的觀察更是深刻無比。台南社大的環運先驅黃煥彰以史詩般的格局,細數十年來他走過每個環境現場所看到的病灶;李根政、賴偉傑,長年駐守在台灣南北兩個端點,不約而同檢視十年來環境運動與社會的關係,包括環運與政治、全球化與中國、消費者運動和企業漂綠的混淆視聽。

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則關心欣慰看到環境議題似有20多年前風起雲湧之勢,也提醒環資可從國土二法與政府組織再造切入,帶出未來十年的幸福願景。

► 黃煥彰:迴盪百年──台灣島國的環境思維
► 李根政:國光撤案,公民運動再接再厲!
► 賴偉傑:積極搶佔「發展」與「分配」的務實論述
► 邱銘源:放大格局 描繪台灣未來十年的幸福願景

(四)產業思維

環境變遷,必然伴隨著人類行為的自省與調整,在這方面的觀察,與現代人類最大宗行為「消費活動」直接有關的企業機構,對消費者的自我行為意識、以及來自政府部門的節制規約,可說是體察最敏感的一群。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以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兩者的身分較為特別,他們不是產業經營者或受雇者,而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對產業的永續發展論述、綠色商機有較為長久的觀察──才剛剛擠上政治與經濟發展非主流的席次」。而十年來來台的台灣索尼公司董事長荒牧直樹、以及台灣愛普生科技協理王玲珉,則觀察到產業進步與尚待努力的一面,並分別以各自經營或從事的產業經驗,印證其觀察。

► 黃正忠 :匍匐前進的產業永續發展
► 張楊乾 :綠色已成商機十年 你感受到了嗎?
► 荒牧直樹 :「綠色企業」在台灣 已不只是口號
► 王玲珉 :觀念有了 習慣與實踐仍須努力

(五)官方角度

看看官方角度的環境變遷問題認知,能讓我們看到政策規劃者與執行者的思維,並與之溝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前執行長葉俊榮呈現很清楚的邏輯:遺憾院內環境對話的機制流失、以及在捍衛環境制度尊嚴上,樂見法院凸顯其角色。

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則細數體制內/外能做的、受限而不敢做的,也是少數在台灣環境變遷中提出中國角色的作者。相對而言,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與營建署署長葉世文的回顧稍稍保守,但也點出政府對問題的看法。

► 葉俊榮:優質環境對話空間的流失與創造
► 李鴻源:因應環境劇變 水電油價、政策過程、學術風氣 都要變革
► 葉世文:以國土計畫維護永續台灣的根基
► 沈世宏:做好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 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單元二  環境資訊協會十年功

► 深度經營環境 是最好的國民外交

關懷公共工程 環境版維基解密

生態工作假期 根基於環境信託的新模式

► 人民是最大的財團 從概念到行動的環境信託

為環境發聲 記錄環境議題歷史的資料庫

因應氣候變遷 提供節能減碳撇步

守護生物多樣性 畢其功於多役

捲動公民參與 環境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Pass Your Love to the Earth 傳愛地球不落人後

My Heart ──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守護家園的理由

單元三  環境資訊協會好友的話

陳建志:守住成就 邁入下一個十年
► 邱文彥:環保工作者其實和骨董收藏家一樣
► 董景生:預約下一個花季
► munch:打造一個撐起環境的支點
► 汪中和:為地球生態環境雕琢更精采的紀錄
► 楊育昌:社會運動不就是這樣的聚沙成塔
► 李永展:喜見十年有成
► 陈向军:开花结果进行时
► Sony Taiwan:來自Sony Taiwan的祝福
► 盧道杰:看到環境信託的無窮潛力
► 吳美儀:十歲 拾穗
► 楊恆視:十年 可使幼童蛻變成青年
► 台灣愛普生科技:感謝環資提供全方位的訊息中心
► 忻皓:缘自绿色
► 趙善意:抬頭挺胸的十個年頭
► 王俊秀:讓我們將價格轉換為價值
► 楊國禎:期許更上一層樓
► Oliver Maurice:A cause for a double celebration
► Sunny Lewis:Happy 10th Anniversary
► 尹仑:献上一首诗
► 陳柱勝:緣自一場婚禮
► 陈统奎:为了一个绿色星球
► 李冰:构筑两岸NGO沟通桥梁
► 劉毅: 感谢一路的支持和伴随
► 張濤:看着绿友林 想到千里外的环资
► 康洪莉:环境保护之花 终将开遍各地
► 姜玫瑰:祝福两岸环保永续发展一年比一年壮大
► 汪愛民:为两岸美丽的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 張忠民:感谢你们的热情、专业、付出
► 徐定艷:像白杨树一样根深叶茂
► 易曉武:相约一起同行 谁也不要偷懒
► 寧永菊:一起努力吧!
► 張穎:感受到环资会的专注与专业
► 程淑玲:想起我们一起遇到“梅姬”…
► 寧佐梅:十年 不曾鬆懈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

►環資10年 博碩士論文引用達千筆以上

►資訊是通往正義的必要條件

►揭露環境資訊 實現社會公義

►資訊傳遞、土地經營、組織管理 10年經驗大集合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論文全文下載:http://www.e-info.org.tw/files/TEIA10yearConference.pdf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