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欣賞結合生態 提升「美力」助保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景觀欣賞結合生態 提升「美力」助保育

2015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系列報導三

2015年01月30日
本報2015年1月29日嘉義訊,陳安蓓報導

你曾為某個自然美景感動不已嗎?怎樣的景色會讓人油然生起「不管怎樣都要保護」的心情?27日的2015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中,中華大學景觀與建築學系副教授李麗雪即探討此議題,她以「景觀」角度切入,分享生態「美麗」的力量。

什麼是「美麗景觀」?

人類自古以來偏愛美麗的景色。據研究,人類特別喜歡兩種特色景觀:一是開放式的風景,如廣闊的草原景觀;二是具有隱蔽性的風景,如大片綿延的森林景觀。開放式的風景,讓人感到心靈開闊,心情容易放鬆下來;隱蔽性的風景,讓人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沐浴在美景中對於人心有療癒、安慰效果。

李麗雪表示,「美」能提升民眾對於自然景觀與生態的保護意願。李麗雪表示,民眾對於景觀與生態系統的欣賞態度不太相同,「景觀環境」能提供立即的視覺性的刺激,易於快速抓住大眾的目光;而對於生態的欣賞角度,則需民眾主動體驗、主動思考,瞭解後方能欣賞生態的美麗。

雖然民眾對美景的感受較直接,也較容易被吸引,但景觀只帶給人們短時間的感動,日子一久,美景容易被遺忘。因此,李麗雪主張,將「景觀」和「生態」欣賞結合,讓美麗的生態得以被欣賞,也讓人類獲得更深層感動。

李麗雪以「有組織的」、「自然的」、「歷史的連結性」等九大評估指標,試圖找出「生態與美兼具的景觀」。

「人們不是完全不懂得生態的美景」李麗雪說,「以濕地為例,基本上,我們不是不喜歡陸地,也不是不喜歡水,但實在不喜歡那看起來髒髒的泥濘地」,現場觀眾紛紛會心一笑。

濕地保護的「美麗力」

李麗雪表示,「美」能提升民眾對於自然景觀與生態的保護意願,也能讓民眾更加認同此「美景」所扮演的生態棲地角色與生態功能,珍惜「美景」所蘊含的生態與生物。

以濕地保育為例,過去100年間,濕地面積已消失了一半,比冰河更嚴重。李麗雪透過景觀分析,發現民眾最喜歡的濕地景觀具有「高生物多樣性」、「高度自然且有生命力」、「沉水植物多」、「水質清澈」的特色,這些特色能讓觀看者產生正向的情緒感受,如愉快、輕鬆等感覺。

較具視覺吸引力的濕地;圖為神秘湖。攝影:李孝勤。

而「低生物多樣性」、「淺水」、「灰色調主導」的濕地,容易讓觀看者產生單調、傷感的情緒感受;「生態被破壞、被汙染」、「水質混濁不透明」、「具有異味」、「浮水植物多」的濕地,則容易讓觀看者產生負面的情緒,這樣的濕地景觀不但對於觀看者毫無吸引力,還容易讓民眾感受到危險、和骯髒,進而排斥接近這樣的景觀。

「灰色調主導」的濕地,容易讓觀看者產生單調、傷感的情緒感受。圖為無人活動濕地湖區。圖片提供:林吉洋。

因此,若濕地保育從「水質」、「陸域植生」、「景觀的開放程度」等項目開始,除了對濕地生態有所助益,也能讓濕地景觀更接近大眾對於「美」的想像,進而提升保護濕地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