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秋分:平原上的心跳聲 | 環境資訊中心
糧家賦女

【糧家賦女】秋分:平原上的心跳聲

2015年09月23日
作者:李慧宜

9月中,心血來潮,開車到美濃山腳下的聚落散戶遊走。自從老大出生後,這五年多以來,孩子和相機是出門的基本配備,簡單、隨興、不帶特定目的,常常過了個彎,就會遇上驚喜!

我們母子三人,沿著福美路由東往西開,右邊是山巒起伏的美濃鄉愁地景*,左方是一塊塊方正平整但假農舍林立的特定農業區。田裡很熱鬧、聲景如蟬鳴,好似一隻領頭蟬才剛開口,整片平原就開始大鳴大放。

廣大田區上,車尾後方噴著「大力士」三個大字的曳引機,轟隆隆地來回穿梭。頭戴斗笠面覆洋巾的婦女們,忙著除草也鋤出一畦一畦的土丘。男人們打著赤腳,穿上洗得不能再薄而且滿佈大小洞的汗衫,雙手緊握中耕機的兩個把手,紮紮實實開出一條條排水小溝。家家戶戶門前擺滿穴盤,假植著農民預備種下的各式小苗,辣椒、玉米、番茄、高麗菜。農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一季就這樣揭開序幕。

二期休耕結束,農民們忙著為下一季耕種預作準備,整地,是第一步。也因為大家都需要曳引機,所以這台俗稱「拖拉庫打」的機器 (圖1)忙得很,停不下來,每天在各個田區之間來回奔波。整地就是翻土。把土翻開來,曬曬太陽、吸收氮肥。也像是田地在大口呼吸、伸伸懶腰。翻土時,躲在裡面的蟲子忙著逃命,白鷺鷥、八哥忙著餵飽自己。

開溝,是整地後的下一個階段。施以人的力氣,翻出土的香氣。在田地上開出一條條排水溝,以方便灌溉與排水,看似簡單但非常重要,否則田區一遇下雨鐵定淹水。圖3鐵牛車的聲音最渾厚紮實,是農村裡男人們的高級車。圖4中的右邊是中耕機,左邊是耕耘機,兩台機器都是開溝時的最佳男主角。

美濃之西與旗山最東之間是旗尾。「尾」的客語發音跟「美」一樣,因此將兩區交界處的「旗尾」稱為「旗美」,並不為過。兩區唯一的一所公立高中旗美高中,也在這裡。車子開到看似無路之處,我沒有一絲猶豫,把方向盤打右往更山區開,遇到了一對正在工作的老夫婦。

遠遠地,一位老阿公,身形僵直、腳步緩慢,明明連走路都走不穩,卻駛著中耕機在小小的一畝田裡太空漫步。這會兒,中耕機倒像老人的助行器,在人生歲月的尾聲,繼續扶持他自信向前。我將車子停好,帶著相機和孩子下車,走向在田邊蹲著拔草的老婦人並大聲問,「伯姆,阿伯幾歲了啊?」老人家抬頭看著我笑,回我,「我聽的到,耳朵還很好。他喔,80歲了喔,我頭家啦!」

老伯姆76歲,人很隨和,聲音洪量,比記者還會提問,劈哩趴啦好多問題。問我打哪裡來?孩子幾歲?怎麼來到這山寮下*?一聽我說是新竹南下的客家人,她無比興奮,馬上轉換頻道用海陸腔客家話*跟我溝通。原來她老家也在新竹,很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和祖父母到美濃開墾,不過家中依舊使用海陸客語,所以一遇到同鄉,她的母語自然脫口而出,所謂他鄉遇故知正是如此!

80歲的阿伯,歷經滄桑。對於跟陌生人聊天,顯得很害羞,他面對我的問題一概回以微笑,然後用手指著田邊的老伴。在阿伯身上,可以看到美濃老農的典型。這些農民看不得田沒人耕種,也受不了自己閒著,人跟田,都在忙碌中尋找價值。從農民的勞動中,常常感受到無法計算的能量。這兩老不只要種辣椒,還要在田邊種自家吃、媳婦賣的蔬菜。伯姆一邊拔草一邊說,「土地很有用,不要浪費了!」陽光、綠草、皮膚的皺摺,還有彎曲的手指使勁著,人間最美!

聽老伯姆說,這附近的田地屬於砂質壤土,透水性很高,雖然屬於水圳的最末端,不過地下水非常豐沛,就算不用水圳的水源,他們早年也有鑿了一口井,足以灌溉周遭兩、三甲的田地。我問她,「今年的冬季裡作,打算種什麼?」她說,「以前年輕的時候,是水稻、香蕉和地瓜輪作,現在老了,做不動了!」看著眼前約莫七、八釐的田,我有些疑惑又問,「這田區不大,今年預計要種什麼呢?」伯姆頓了一下看看我回答,「我們這裡就在山下。山上猴仔很多,怕被猴仔吃掉收成,所以這些年的冬季裡作,我們都種辣椒。看看猴仔還敢不敢吃?」看著伯姆得意的表情,我也笑了。

二期作,天雨颱風多,農民大多不喜耕種稻米或其他特定作物。再加上休耕政策推動20多年來,農民早已經習慣種綠肥、花肥或其他可以申請補助的粗放雜糧。9月底,二期稻作即將結束,休息了三、四個月的農民,正蠢蠢欲動想要大顯身手,像這對老夫婦,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老歸老,可是當益壯,依然自在地透過身體感受自然變化。

整地、開溝完成後,下一步就是作畦(圖1、圖2),要整出作物的溫床。這份工作看似輕鬆但卻不容易,想想,拿著重重的鋤頭,卻要輕輕地推、送、挖、鏟,要使的勁可都是「內力」。 在畦上鋪棚布(圖3、圖4),用竹枝插穩固定,為的是抑制野草生長。攝影:李慧宜

一入秋,美濃平原都動起來了。過去美濃單一化的菸田景象,被各種旱作如辣椒、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紅豆、敏豆、冬季蔬菜等繽紛色彩全面取代。在天亮時分的吵雜鳥鳴聲中,大地也隨之震動,農民個個精神抖擻,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冬季裡作預先準備。除草機、曳引機、中耕機、各式老鐵牛紛紛出籠,農民們趕忙下田除草、整地、作畦、落肥,構成了平原上的脈搏。

這一天跟老夫婦的相遇,也讓我們聽到了平原上的心跳聲。

註1:美濃鄉愁地景。美濃人回家,車行至國道十號末端,就可以遠遠望見一大片由東往西延伸的美濃山系。一看到這峰峰相連起伏有致的山形,就知道回到家了。
註2:山寮下。山腳下的農村聚落或周邊散戶之統稱。
註3:海陸腔客家話。台灣客家話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紹安腔、饒平腔等幾種。海陸腔大多為桃園、新竹客家人使用的腔調。美濃人使用的為四縣腔。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