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想要關心或參與環境治理,可以用的裝備越來越齊全了!
什麼是「開放政府資料」?
「資訊公開」是台灣各議題現場都能聽見的呼聲,意謂著人民渴望參與公眾事務。在這個被網路科技佔滿的時代,資訊公開的概念幻化成各種形狀,「開放政府資料」即為一例。相較於傳統資訊公開要求文件資料的公布,開放資料更著重於原始資料的數位化,以特定格式置於固定網址,便於一般民眾搜尋閱覽及加工利用[註1]。
開放政府資料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行政院自2012年開始進行相關措施,其開放的資料[註2]經民間技術人員轉化為易懂的圖像,對資訊的分析與傳播有顯著的成效[註3]。我們知道,資訊開放和訊息傳播程度提升,能讓更多公民有能力、有管道參與公眾事務,進而促成政策或現實的改變,可說是民主升級的必經之路。
我們要的環境資訊開放
從近年的汙染案件中可見,人民想要了解、關心環境的呼聲逐年增高。由政府掌握的各種環境資訊如河川水質、空氣品質、危險化學物質資訊等,與人民健康安全關係重大,於情於理皆應該列為開放資料。
今年9月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友團召開記者會,希望環保署能將既有納管的84家和即將擴大納管的273家業者之放流水即時監測資訊,連線至環保署並即時上網公開,開放環境資訊供人民閱覽使用。可惜,環保署的計畫與民間團體的期待有所落差。按官方計畫,新納管的273家企業雖須建置自動的即時監測設備,但產出的資訊僅以電子看版公告於廠房外牆,不須連線至各級環保單位做線上公開,環保署也沒有提出期程要求企業按期達成線上公開之目標。
政府與公民的挑戰
自動即時監測設備建置好了,訊息卻只能公告於廠址外牆,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令人納悶,為什麼上網率達八成的台灣[1],要廠商將水質即時監測數據連線、上網公開這麼困難?承辦業務的環保署人員表示,推行監測資訊公開所遇到的障礙有經費和人力不足、資訊傳輸整合等問題。特別是經費與人力缺乏的部分,承辦此案的只有1.5個人力,而輔導廠商能夠穩定準確地將資訊傳送至環保署系統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連線那般容易,要經過抓錯和諸多繁瑣程序,通常一家廠商就要輔導許久。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圖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網頁截圖
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圖片來源: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網頁截圖
我們看見推動開放資訊的困難遠不只是政府刻意阻擋、怠惰等等而已,問題也出在更上層的資源分配,以及設備與資訊轉型的陣痛期。民間倘若不從此困難點著手,僅以政府惡意阻擋資料開放來抨擊,恐怕難以解決問題。
開放資料引發的陣痛不只是政府部門有,也可能發生在民間團體。過往決策權和多數資訊僅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與人民的知識和權力不對等之下,民間自然與政府站在對立的位置。如今,開放政府資料將越趨豐富,呼喊人民作主的我們,是不是準備好站在同樣的知識基礎上,共同想替代方案,而不只是習慣以對立的角度要政府提出辦法了?開放政府資料、參與式預算和開放政府的部分內涵在於創造人民與政府有更合理的合作溝通模式。公民奪回更多權力的之後,也須付出相對應的努力。我們渴望政府進化,但是否體認到自己也必須進入公民2.0?
註:
- 關於「政府資訊公開」與「開放政府資料」請見《藏智於民:開放政府資料的原則與現況》
- 請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 更多案例可參考g0v零時政府網站
- 台灣上網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