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復耕水稻才是王道 五溝水自然農法田前景看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濕地復耕水稻才是王道 五溝水自然農法田前景看好

2016年07月14日
本報2016年7月14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6月下旬,屏東五溝水復耕水稻田的自然農法稻米收割了。五溝水濕地學校校長劉晉坤自家的三分地,和青年專業農夫楊富強、潘怡如的三分地,總共收了3千多斤的稻穀。趁著夏日烈陽高照,一組人馬以手工翻曬稻穀,曬了整整三天,今年一期稻順利裝袋收成。看著倉庫裡堆起的稻米,劉晉坤對五溝水未來復耕水稻顯得更有信心。

五溝水復耕水稻收成,趁著陽光手工日曬。攝影:李育琴

五溝水復耕水稻收成,趁著陽光手工日曬。攝影:李育琴

過往工業化發展  一夕改變屏東平原農業地景

「過去五溝水是全部種植水稻,收割後一束束的稻稈立在田中間,」劉晉坤說起1980年代檳榔樹全面取代水稻之前,五溝水的農田地景。五溝水位於大武山下,豐富的湧泉和沖積土壤,在清末客家人入墾時開闢成水田,屏東平原因此成為南台灣的穀倉。然而今天從高速公路上一眼望去,卻盡是綿延的檳榔樹。

1980年代初期,台灣走向工業化的產業發展改變了南部農村的景觀,大量農村子弟進入都市工廠工作,家鄉農田無人耕作下,檳榔收購業者來此推廣低勞力、高價值的檳榔樹,劉晉坤形容,「那一年秋天稻子收割後,就再也沒有人種稻了。」

檳榔一度成為屏東鄉間的高經濟作物,但是長期在盤商的運作下,收購價一日不如一日。「以土地利用的效益來看,種檳榔沒效了,」劉晉坤用客語說道。

2015年開始,他以自然農法在自家三分地種植水稻。復耕水稻的契機,跟近年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在當地進行的搶救濕地和生態復育工作有關。

五溝水河道被毀  仍想復育濕地生態

2013年五溝水自然生態豐富的野溪,遭公部門強行施作水泥化排水工程,儘管搶救濕地不成功,團隊仍希望在既有的水道復育生態,因此開設了五溝水濕地學校,一邊辦課程,同時招募志工進行生態調查和棲地復育,希望讓濕地加速回到原有的樣貌。

不料去年底開始,縣府竟又在東港溪上游佳平溪畔,開始大舉開挖河道,並在堤岸上施作所謂的「低碳旅遊綠色生態廊道自行車道」。家住五溝水的大明國小鳳明分班老師朱玉璽深嘆:「把自然河岸開挖,溪裡的魚蝦、鳥類家園被毀後,要在何處棲身?」

佳平溪岸邊的山芙蓉在冬季盛開,形成自然演替的綠色廊道,朱玉璽批評施工單位砍除原生山芙蓉,卻種上外來種植物,以工程思維毀棄了佳平溪畔應該有的容貌。

2015年底,屏縣府拓寬佳平溪河道,並移除兩旁的原生植物設置自行車道。攝影:李育琴

2015年底,屏縣府拓寬佳平溪河道,並移除兩旁的原生植物設置自行車道。攝影:李育琴

劉晉坤說,步道工程還把原來河邊多樣植物,例如竹林、構樹、血桐、稜果榕等都清掉了。他試著用溝通的方式,要求政府部門把綠樹種回去,也帶著志工一起清除因工程帶來的外來種植物。

五溝水濕地學校希望透過生態維護,復育當地特有種「條紋二鬚鲃」(台語稱紅目鮘)等物種,維護生物的多樣性才是五溝水湧泉的特色。

佳平溪的山芙蓉。圖片來源:朱玉璽

佳平溪畔的原生種植物山芙蓉,都因步道工程遭到移除。圖片來源:朱玉璽。

新農人加入  復耕濕地作物

因為想當專職農夫,而來到萬巒務農的楊富強、潘怡如夫婦,加入濕地學校志工後,開始認識這塊土地。在劉晉坤的介紹下,他們在萬巒成德村和五溝村租地以自然農法種稻,至今已邁入第四年。有人要種稻,讓劉晉坤很高興,他解釋,「水稻是一種濕地作物,五溝這裡就是適合種水稻。」

今年開始,五溝的地景開始出現黃澄澄的水稻田。雖然只有兩小塊,卻足以讓在地人議論紛紛。

滿是雜草的自然農法田,引來親友鄰居議論。圖片來源:劉晉坤

滿是雜草的自然農法田,引來親友鄰居議論。圖片來源:劉晉坤

長輩看著田地插秧放水,不時勸說指導何時該施肥、下藥除草,但劉晉坤堅持用自然農法,傳統客家人會在田間雜草冒出頭時進行「蹉田」,把雜草拔除埋進土裡,劉晉坤因忙碌而錯過這段作業,但是最後收成的稻穀將近1500斤,好收成令周遭親友感到意外。

楊富強的三分田雖然略差,卻在耕作過程中,意外發現田裡有湧泉,連日下雨後,湧泉總是自動噴出。湧泉地除了適合種稻,也帶來多種生物,他們在田間發現了鯰魚(土虱)和龜,種植期間,夜晚蛙鳴不絕於耳,紅冠水雞和白腹秧雞也來築巢。生態平衡,適地適種,劉晉坤說這塊田未來更有潛力。

田間出現的白腹秧雞蛋。圖片來源:劉晉坤

田間出現的白腹秧雞蛋。圖片來源:劉晉坤

自然農法、手工日曬  農耕減少生態衝擊

一直以來,堅持用自然農法耕作,楊富強說,過去在屏科大野保所工作,深刻了解環境破壞是生態的殺手,因此希望從事的農耕能減少生態衝擊。

楊富強舉過去在另地種稻的經驗為例,即使自己不施藥,卻見鄰田老農刻意灑了有毒的穀子,吸引麻雀去吃,第二天便在田埂間撿了上百隻的鳥屍。「農夫任由麻雀死在田間,所以才有後續猛禽吃了田間的鳥而死的問題,老鷹不是吃到毒藥,而是吃了被毒死的鳥或老鼠,」潘怡如補充說。他們以自己的經驗來看,鳥實際上吃的並不多,對於收成影響不大。

他們種的米以「有春米」作為品牌,取台語「有剩」的諧音,意思是「動物吃剩下的米才給人吃」,傳遞尊重自然、維護生態的理念。

除了不施肥、不用藥,收成後也堅持手工日曬。楊富強說,太陽是最自然最直接的能源,不希望額外使用燒煤或燃油來烘稻穀,形成另一種能源浪費。現在每期稻作要收割時,總要好好觀測天氣,曬穀最需要的就是搶日頭,歷經一天半的烈陽曝曬,濕度達15.5度的稻米最好收藏,吃起來口感也最好。

今年五溝水的一期稻作收成了,一路看著劉晉坤等人種稻的鄰田農夫,也決定明年加入種稻行列。五溝水自然農法稻米不擔心賣不出去,劉晉坤說,當地農產品以「五溝水」做品牌,就是一種吸引力,工作站長期推動的濕地復育工作,過去幾年把「五溝水生態好」的印象推出去,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也有一定信心。在檳榔價格已經「沒效」的今天,誰說五溝復耕水稻沒有可能?

經劉晉坤(左`)介紹,楊富強到五溝水租地種自然農法稻米。攝影:李育琴

經劉晉坤(左)介紹,楊富強到五溝水租地種自然農法稻米。攝影:李育琴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