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豆、花豆、虎豆、紅豆、黑眼豆、綠豆、樹豆、蠶豆...這麼多種豆,你認得幾種?2016年是國際豆類年,但對民眾來說,許多傳統豆類已變得非常陌生。如何讓豆類回到我們的餐桌上?今(15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等近十個團體發起「台灣豆陣行」,推出一連串活動以及各種豆類新菜單,要大家重新愛上豆!

活動現場除了展示各種新開發的豆類食譜,也有料理示範,吸引許多大人、小孩圍觀。吳寶春師傅團隊也帶來新研發的皇帝豆麵包請民眾試吃。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表示,吃豆不僅有益健康、種植豆類還有固氮作用,對土壤也很好。但要讓豆類在台灣土地落地生根,仍須從消費者做起,民眾認識豆、多吃豆,才能帶動農民種植。

讓豆豆回到餐桌上
「國際豆類年 台灣豆陣行」活動在台北、台中、高雄同步展開。台北場邀請吳寶春師傅團隊主廚施政喬,親自帶來雞肉皇帝豆麵包;聯安健康廚房也開發新菜單——鮮蔬鷹嘴豆排堡、墨西哥大紅豆沙拉、麻婆斑豆豆腐、樹豆珍珠丸等。這些可口的菜餚大量運用各種雜糧豆類,鮮豔的色彩、陌生食材,吸引許多人把食譜拍下來。

聯安健康廚房主廚陳彥志現場示範「芸豆香鬆」的做法,香氣四溢,引來民眾駐足詢問黑芸豆的料理方法。首次吃到黑芸豆的民眾說,口感鬆軟,有點像紅豆,很好吃。

郭華仁也提供私房的簡單雜糧料理,就是在吃雜糧飯時,至少加入五至六種豆類,不僅添加營養,更加入多樣口感。
郭華仁說,許多國家如印度、中東、南美,在日常食譜中就有各式各樣的豆類料理,對健康很有益處,台灣民眾卻沒有食用雜糧豆類的習慣。這次活動除了介紹各種豆類,也希望藉由新食譜來吸引民眾多吃豆,進而促成農民願意種豆,讓豆類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

雜糧復興不能只靠保種 重回日常才能落地生根
聯合國指定2016年是國際豆類年,不僅是宣示豆類的重要性,也代表豆類在農耕與環境中長期遭忽視、快速消失的困境。也因此這次的豆類年活動,並不推廣常見的黃豆或落花生,而是逐漸消失的各種乾豆。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從前農家常用空地或貧瘠土地,種一點豆類自己吃,是重要的點心和營養來源。但現在除了黃豆、毛豆與少數紅豆外,許多豆都消失了。要保存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種豆就是一個很好的保種行動。
豆不僅是食物,還與安全、健康有關。立委蔡培慧指出,台灣進口太多黃豆,而且是飼料級黃豆,形成糧食風險。台灣應該積極進行豆的品種開發,一方面找出可適應極端氣候的品種,一方面也要把保留在民間的品種找回來。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補充,種子封藏幾十年,只會保持原貌,要拿出來經常種,接受天氣考驗,才會變得強而有力。現在大家已經有這樣的體認,農委會也在努力找回更多豆類與蔬菜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