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摘記
臺南神學院教授黃伯和牧師在臺灣生態神學中心二月份的讀書會演講中,就神學的本質討論到生態神學的建構及對教會的啟示。他說神學所關心的是生命的問題,包括生態在內;並指出生態神學的基礎在於重新去重視創造論;他也期待臺灣教會投入環保人文心靈的重建。以下是他演講內容的摘錄:
黃牧師首先就生態關懷與神學的關係進行探討,他說要了解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神學是什麼。神學傳統的定義是「研究上帝內涵的學問」,但目前神學界較為公認的定義認為神學是「信仰的參與、批判性反省及有系統的表達」,因此一個做神學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信仰,能對信仰做批判性反省,並用有系統的方法表達出來的人。譬如當一個基督徒問到他的教堂為何如此擺設,他便是在從事對教會的神學反省和了解。
舉長老教會為例,因為加爾文認為教會是「按時宣講聖道,並按時施行聖禮的場所」,因此長老教會的教堂內部擺設便特別突顯講臺和聖餐桌。這樣一個相信、反省與表達的過程便是做神學的經歷。
接著黃牧師問:怎樣的神學和信仰才是一個適切的神學和信仰?根據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說法,信仰是人的「終極關懷」,把自己完全降服在所關懷的對象之下,並賦予無限的價值,如同馬太福音所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種毫無保留的態度便賦予關懷一種宗教性,使關懷的對象成為自己的偶像,回過來控制自己。田立克指出宗教的危機在於陷入迷信,把次要的關懷當成終極的關懷,因為不是所有的對象都值得成為敬拜的對象,只有提供生命存在的基礎,即創造生命的上帝,才值得作為我們終極的關懷。不過上帝不需要人來替他做神學,人才需要神學,因此神學的主題應是人的生命,神學必須去服事人、幫助人,使人的生命豐富起來。
關心生命的神學必須關懷生命的來源、去處及存在的價值,因此神學有創造論、拯救論、終末論與倫理學等等。從人的生活角度來看,生命的來源也牽涉到大自然及所有生物,存在的價值則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演變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神學涵蓋了所有生命的領域,當然包括生態關懷在內。
至於生態神學的基礎何在?黃伯和認為重新重視創造論可以提供我們建構生態神學的基礎。他指出初代教會所面臨最迫切問題是去證明耶穌是彌賽亞,也就是說初代教會的神學課題偏在基督論,保羅把很多精力投注在基督論上面。因而忽略了舊約長久以來所具有的創造論傳統,並導致對大自然的忽略,歷史與人文的內涵成為神學的中心主題。黃牧師說這樣的忽略實有其歷史背景與原因,不過基督教信仰經由西方世界再回到亞洲之後,神學的中心主題似乎又開始回到創造論上面。對台灣人而言,耶穌是不是彌賽亞並無意義,有意義的是台灣人是不是上帝所造的?神學的關注點從時間的基督論又移回到空間的創造論。
不過黃牧師強調,創造論和拯救論(基督論)是相結合的,神學的空間及時間意義必須並存。他用宋泉盛牧師的話指出:創造論也是拯救論,創造的故事中描述創造的過程從黑暗到光明,從渾沌到秩序,此即含有拯救的意思。創造故事的重要經典J典(耶和華典)與P典(祭司典)是以色列人在被擄時期才編輯成卷的,這時經典成為維繫以色列民族的中心,創造故事本身便有用以鼓舞以色列人民對上帝及民族保存盼望的目的。祭司典的寫作時期在以色列人的被擄期,它的特色是所描寫的創造過程非常有規律,並賦予人有上帝的形象及控制管理世界的權力(創世記1:26),盼望藉此增強被外族統治中的以色列人對上帝的確信;而耶和華典的寫作時期在所羅門王最興盛繁華及社會最腐敗的階段,用意在向驕傲的以色列人強調人不過是塵土而已,人的職責是去替上帝耕種看守世界(創世2:15)。 因此創造的真正意涵及人類的職分,必須回到經典形成當時的背景去了解,不能按我們自己的喜好及需要去理解,否則聖經便成了基督徒壓制自然、破壞環境的藉口。黃牧師相信從生態的角度來看,許多聖經的議題會有新的意義出現,藉此生態與神學便產生互動,彼此豐富。
黃伯和牧師說要建構生態神學,至少有以下幾個聖經議題必須深入探討:一、創造的重新了解;二、管家職份的強調;三、罪的本質之分析;四、安息日的深層意涵;五、拯救的普及生態;六、終末的理想境界。
最後,黃牧師指出生態神學對教會的啟示與挑戰,強調教會應恢復對自然創造的關懷,教會在尋找自己在新時代的定位時,可以慎重考慮生態關懷這項課題,尤其是在環保人文心靈的重建方面。他認為臺灣教會的政治關懷任務至今已告一段落,目前臺灣社會最迫切的問題在心靈文化的重建上面,這無法靠政黨來做,應由教會帶動,環保心靈的努力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教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