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每遇擱淺、誤捕或受傷的海洋野生動物,第一反應就是撥打「118」專線。在專線背後是由一群海巡署夥伴,第一線救援及通報。為了增加擱淺海龜的活存率,強化緊急救援處理,同屬海洋委員會的海洋保育署,16日於海生館舉辦「搶救海龜無縫接軌」海龜救援訓練,為海洋健康加分!
7月嘉義縣海巡署通報救傷的綠蠵龜,也於此時重回大海懷抱。
「118」專線是民眾或漁民發現擱淺、誤捕或受傷的海洋野生動物的單一窗口,由各地海巡署尋求協助,再交由縣市政府海洋野生動物保育主管單位或收容救傷中心做進一步處置;由此可見海巡署扮演的重要角色。
台灣近三年平均每年海龜通報案件約有185件,以今年為例,活體海龜通報案件約有75%需要後送醫療,後送恢復率更可達八成。其中,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我國南部海龜救傷收容重鎮。
海保署表示,為增加救援海龜活存率、節省傷病海龜處置判斷時間,特別邀請海生館李宗賢獸醫師辦理海龜救援訓練,包括講解海龜基本知識、模擬演練遇到傷病海龜如何處置、說明實際處理常見問題。現場並野放今年7月間,由嘉義縣海巡署型厝安檢所通報救傷的綠蠵龜,一步一步走向大海的綠蠵龜,也讓與會人員感動,因而堅定海洋保育的決心。
今年4月成立的海保署,民眾或許仍感陌生,顧名思義掌理與海洋生態保育與海洋資源永續管理的業務;這些業務已逐步移轉到海保署,或由海保署建構中;鯨豚及海龜救護收容中央主管機關也由農委會移轉至海洋委員會,再與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和研究單位等專業人員分層負責、共同撐起海洋保育的大傘。
此次教育訓練是起點,海保署預計年底前陸續分區辦理鯨豚及海龜救援訓練,讓第一線海巡署及各地方政府能相互支援,逐步健全國內海洋野生動物緊急救援通報流程,並改進案件追蹤系統及資料庫。目標是透過完善的救傷處置及追蹤管理機制,建構海洋野生動物救援網,為臺灣的下世代維護永續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