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各地分享頭足類動物們,例如章魚、烏賊、軟絲、花枝、小卷、中卷、大卷、鎖管、透抽、魷魚及烏賊等到底有什麼差別,以及該怎麼區分牠們時,通常碰到的狀況是這樣的……正當我講得滔滔不絕、口沫橫飛時,聽眾們必定是舉手發問:「老師!那到底哪種比較好吃啊?推薦一下怎麼煮比較好吃嘛……」,我一點也不意外,馬上如數家珍把各式種類、各國吃法、蒸煮炒炸的方式一一列舉,讓大家邊幻想著美食邊帶著滿足的微笑聽講。
沒錯,大海中的頭足類,對台灣人來說都是餐桌上的生猛海鮮,我們都很會吃牠們,但,我們認識牠們嗎?研究頭足類多年的我,在每一次的講座上,總希望讓民眾除了叫得出牠們的名字、知道牠們該怎麼吃,這方面的海鮮文化之外,也盡可能讓大家知道:這些頭上長腳、皮膚會變色、演化上與我們差距甚遠的物種,其實牠們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
對人類而言,情緒的展現除了靠臉部肌肉的控制,另外一種就是用聲音來表達。但對頭足類而言,牠們則快速地改變體色來做為彼此間的溝通方式。像是軟絲,利用神經傳導可快速地一次控制高達27種的體色單元,在不同的行為底下,有特定的體色組合,牠們可以利用這些體色變化來做複雜的相互溝通。
有趣的是,目前我們只對台灣北部的軟絲族群體色有研究,遠在土耳其的同種軟絲所展現的體色組合就與本地不同,彷彿就像是碰到外國人一樣,完全不了解該體色代表的意思!這其中是否也顯示軟絲的體色溝通有所謂的地域性「方言」呢?這是很值得繼續研究下去的方向。
另外,在生殖交配時期,頭足類也是會爭風吃醋的。雄性成熟個體會不斷嘗試與雌性做配對,這時候若該雌性已有配偶,雄性間的競爭就開始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在使用物理攻擊前的雄性們都是小心翼翼的,牠們除了會上下交疊來比較彼此的體型大小外,在過程中還會不斷的變換、展現斑斕的花紋。針對這些體色加以研究、分析,讀懂了牠們的溝通模式後,就能「看懂」兩隻雄性此時可能正在激烈的相互叫罵中呢。
大型成熟雄性的爭奪配偶是如此,但體型過小的雄性是否就必須光棍一輩子呢?根據許多研究發現,小型頭足類雄性會控制自身體色,將自己偽裝成雌性(也就是所謂的「偽娘」),借此偷偷靠近雌性而不被大型雄性發現,以順利完成「偷偷來」的交配。
更特別的是,有些槍魷類的交配姿勢不只一種,不同位階的雄性可使用的交配姿勢是不一樣的。不僅如此,雌性對各雄性有交配選擇權,當遇上牠不喜歡的雄性,就會改變體色與身體姿勢來拒絕雄性的「示好」。有趣的是,此時的雄性則會依照雌性的交配喜好而改變自身的交配姿勢,試圖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相當懂得看伴侶的「臉色」。
事實上頭足類的生活跟人類一樣,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不缺、事事皆精彩,科學家一直在試著瞭解牠們的生老病死與習性,而環境教育者也希望能找到牠們與人類之間的連結。早在18世紀,地理學家洪堡德便已提出「生命之網」的概念,而21世紀的我們,又怎能遺忘生命萬物間都有著牽一髮動全身的關係?這也正是我不斷努力試圖分享頭足類給大家的中心思想,希望藉由認識這些物種,增添我們自己的認知與視野,也讓我們更加理解牠們的現況,進而保護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