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澳人的心願 阿吉離鄉數十載:我仍離不開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卯澳人的心願 阿吉離鄉數十載:我仍離不開海

2019年10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 新北報導

來到卯澳的那天是星期六,雖然到訪前阿吉告訴我們,週末來訪會比較多人、也比較熱鬧,即使如此,抵達時卯澳仍是安安靜靜地,海風呼呼作響,多數的屋子大門緊閉。阿吉說,現在的卯澳只剩下30幾戶人家居住,大多數的年輕人為了工作都離開這個靜謐的漁村,到都市討生活,就連他也是週末才得空回家,吹吹家鄉的海風,順道告訴我們這些外地人,關於卯澳的歷史與故事。

石頭屋見證了卯澳漁村的興衰,這幢兩層樓高的石頭屋,曾經是碾米廠。孫文臨攝

石頭屋見證了卯澳漁村的興衰,這幢兩層樓高的石頭屋,曾經是碾米廠。孫文臨攝

過去小基隆繁景 如今自享山海之樂

卯澳並非一直如此冷清。過去曾有小基隆之稱的卯澳漁村,因為擁有天然的灣澳而成為海上漁船的避風港;從陸地上看,卯澳是台北到宜蘭走濱海公路的必經之地,許多人會在此稍作歇息。

「聽老一輩說以前這裡有四、五間理髮廳,可以想像當時到了捕魚旺季的時候有多熱鬧。」阿吉指著一間外頭寫著理髮廳的石頭屋說,卯澳的歷史並沒有詳細確實的文獻紀載,「有人說最早是噶瑪蘭族到此捕魚落腳生根、也有人說這裡在福建時期就有吳姓人家開墾,可能也與吳沙(編註:開發宜蘭的重要功臣)有關。」

阿吉說自己並非文史學者,而是一名工程師,所講述的卯澳歷史故事,多是從父母那裡聽來、或是自己親身的經歷,「清朝的時候,這裡的大地主把土地租給佃農,後來實施375減租,有些人拿到了土地,有些則沒有,我們家當時在山邊就有一塊耕地,主要種植水稻、葉菜類和根莖類。」他說,無論是討海還是種田,都是辛苦的體力活,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多不願做這些事了。

靜謐的卯澳漁村,近年傳出政府要擴建遊艇港,財團也開始收購土地。孫文臨攝

靜謐的卯澳漁村,近年傳出政府要擴建遊艇港,財團也開始收購土地。孫文臨攝

遊艇港打破平靜 土地上看得見的挑戰

阿吉帶著我們沿著海堤邊走,那天風浪很大,隨著漲潮浪花不時濺起,他說,「你們看看,才9月就有這樣的風浪,要在這邊弄個遊艇港有誰會開進來,即便開進來又會多麼危險。」他指的是,今年新北市政府提出來的「變更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卯澳、馬岡地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中提到,要把這個海灣規劃成遊艇港專用區。

本次的細部計畫變更案不只要興建遊艇港,還要在現有的河道上拓寬馬路、徵收民房,這個變更案一出就引起卯澳居民,以及附近村莊馬岡的強烈反彈。居民為此緊急在網路上發動連署,短短三天就有破萬人響應,然而主要計畫是否能刪除遊艇港專用區,還得等到明年都委會進行第四次通盤檢討才會知道。

阿吉就說,遊艇港只是卯澳看得見的挑戰,「實際上現在卯澳有將近一半的土地都被財團給收購了。」他表示,不少地主的後代沒有繳稅,土地因此被充公拍賣,幾經易手以後,輾轉到了財團的名下,政府現在也只是配合演出罷了。

目前的卯澳漁港只有停泊十來艘小型漁船,多是當地居民所有。孫文臨攝

目前的卯澳漁港只有停泊十來艘小型漁船,多是當地居民所有。孫文臨攝

卯澳珍貴的除了土地,還有百年的石頭屋和海女文化,「房子之所以用石頭蓋,就是當年先民就地取材,從石頭屋的樣貌,就能看出當時這戶人家的家境狀況。」阿吉指著一棟兩層樓高的石頭屋說,要蓋兩層樓的石頭屋可不常見,「以前是碾米廠,小時候我們家還會送稻子來,當時我也常跑進來玩,現在後代可能搬走了,沒有好好整理,一旦屋頂被掀開一個口子,房子也就漸漸破敗了。」

改建誰之過? 卯澳寫在石頭屋上的歷史 文資委員說無保存價值

按照堆砌方式,卯澳的石頭屋又可分為平行砌、丁字砌與亂石砌,阿吉解釋,「平行砌與丁字砌比較工整,石頭需要平整和打磨,因此通常要花比較多錢找師傅,代表那一戶人家經濟較為優渥,亂石砌甚或夾雜珊瑚石的牆面,就是經濟較為一般的人家。」

阿吉也說,原本的屋頂是茅草屋,後來變成紅瓦片,近代又變成水泥瓦,甚至還能看到幾戶鐵皮屋,這也成了文資審議的難題。

2018年11月,22戶的馬崗居民希望保留在地生活脈絡、不要因為開發而被迫遷,向新北市政府申請登錄聚落建築群,不過,新北市政府文資審議委員認為,馬崗漁村與東北角各漁村雷同,缺乏個別獨特性,且該區域人群的移居、家系構成乃至宗族發展,欠缺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性。

雖然傳統砌石構造的石頭屋及防風浪牆是聚落家屋建築特色,但由於年久失修,且諸多石頭屋等改建為新式建築,以致該區域全貌協調價值深受影響。

於是,今年7月17日提送文資審議大會審議結論做成不登錄的決議。對此,阿吉相當不以為然。

阿吉把自己家的石頭屋敲下一小片水泥,露出裡面的原始牆面。孫文臨攝

阿吉把自己家的石頭屋敲下一小片水泥,露出裡面的原始牆面。孫文臨攝

「這些石頭屋都還在,其實真正拆除的很少,現在看到的很多外層雖然抹上水泥、油漆,但裡面都還是石頭屋。」說著說著,阿吉就把自己家裡的水泥牆面敲下了一片,果然裸露出裡頭石頭砌成的原始牆面。

「除非沒有人在生活,否則居民一定會依照生活的需求改良自己的房子,我們這裡東北季風很強、颱風季也有危險,屋頂才會從茅草一路變成現在的鐵皮屋頂,牆面同樣要持續補強,防止房屋倒塌。」

卯澳的石頭屋從砌法到屋頂留下了漁村歷史,圖中這間三合院就包含了三種不同時代的建築方式。孫文臨攝

卯澳的石頭屋從砌法到屋頂留下了漁村歷史,圖中這間三合院就包含了三種不同時代的建築方式。孫文臨攝

阿吉認為,要恢復石頭屋不難,但是居民沒有這樣的技術。「這樣的石頭屋就代表了卯澳獨特的建築型態,同時保持著居民生活的樣貌,而政府有心要保存的話,恢復原狀也不是不可能。」

離不開海的卯澳人 盼傳承祖父母的海 讓卯澳灣一直微笑下去

卯澳至今仍依海而生,也需持續的與海保持著安全又依賴的距離,卯澳保留了傳統的海女、海男文化,「卯澳這裡沒有其他產業,大家都是討海維生,男人大多都出海捕魚,女人和孩子等無法駕船出海的人,就會幫忙家裡務農,也在不同的季節下去潮間帶進行採集。」他說,包含釣魚,抓取貝蟹、紫菜、九孔、石花菜等都是經濟來源。

「為了在這裡繼續生活,大家都很努力去生存,這樣的文化與技術,代代相傳到今天。」阿吉指著福連國小前的海岸旁,有一處臨海的潮池,那裡是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研究基地,「卯澳灣現在被劃為保育區,對於採集和捕撈有嚴格的限制,雖然導致漁村產業沒落,但當地的居民其實也都很支持保育。」

2016年,卯澳灣獲選為全國第一個栽培漁業示範區,禁止漁民用漁具捕撈水產動植物,或破壞棲地的行為。居民也多配合政府的政策和規範,成立巡守隊進行海、陸域自主管理,對於採集的海產也有嚴格管制。指者上頭的告示牌,阿吉說,「結果現在要用大型機具來蓋遊艇港,來開馬路,那這麼多年來居民苦心維護的海洋、復育的生態算什麼?」

阿吉說,他雖然不是生態專家,但工程勢必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問題是「我們要留什麼海岸給下一代。」

卯澳福連國小前的海岸可以看到養殖試驗的潮池,當地的鮑魚遠近馳名。孫文臨攝

卯澳福連國小前的海岸可以看到養殖試驗的潮池,當地的鮑魚遠近馳名。孫文臨攝

阿吉說,即使自己外出到其他縣市工作幾十年來,還是經常回到卯澳來,吹吹這裡的海風,釣魚,甚或是在石花菜、紫菜盛產的季節,下去幫忙採集,「以前那是家裡重要的經濟來源會覺得很辛苦,但現在經濟寬裕了,反而習慣了還是去泡泡海水。」他笑說,那是都會文明人無法想像的生活方式,「都會對海留有一份情吧。」

近中午時分,不少遊客踩著單車來到卯澳,停下來吃一碗豐盛的海鮮麵,近年來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卯澳靜謐的美好漸漸被世人所知,成為遊客口中的秘境。阿吉認為,要發展卯澳當地的產業,不是只能靠讓財團進來,也可以想想是不是可以讓在地人自己發展出屬於當地的特色與文化的生態旅遊,讓卯澳的人繼續在這裡生活,讓卯澳的海灣可以一直微笑下去。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