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路殺議題引發社會大眾關懷,九年來已紀錄100隻石虎因路殺死亡,背後隱含更龐大的數字,台灣每年有數百萬動物死於車禍,同時威脅用路人交通安全。結合民眾參與的「路殺社」,八年來彙整全台16萬筆動物路殺資料,找出116個動物路殺好發路段,25日記者會發布消息,邀請用路人減速慢行、關心道路生態。
16萬筆資料除了11萬多筆由特生中心路殺社團隊紀錄,還包括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營建署國家公園及民間保育團體的5萬多筆資料;高速公路局、陽明山和墾丁國家公園已在其轄管道路分別進行超過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監控調查與改善。相關圖資也經由就職於圖資公司的志工,貢獻專長製作成「台灣路殺地圖」。
全球為數最多的公民參與 116個路殺熱點提醒用路安全
為了減緩動物路殺的發生,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2年起推動路殺社公民科學計畫,邀集所有關心此議題的民眾,在全台各地以拍照、打卡方式記錄路上死亡的動物。至今,超過4880位公民科學家,記錄583種、10萬7000隻車禍死亡動物的時空資訊。「在國際間是相當難得的努力量。」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說。
16萬筆資料除了11萬多筆由特生中心路殺社團隊紀錄,還包括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營建署國家公園及民間保育團體的5萬多筆資料;高速公路局、陽明山和墾丁國家公園已在其轄管道路分別進行超過十年甚至20年以上的監控調查與改善。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解釋,116個易發生動物路殺的路段,是依據「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中大型哺乳類」、「保育類物種」、「非保育類但會有短時間內大量死亡的物種」,以及「常有動物聚集的路段」,並將石虎、穿山甲、白鼻心、台灣獼猴、領角鴞、陸蟹、青蛙、斑龜和遊蕩犬等物種納入思考。
「非保育類但會有短時間內大量死亡的物種」例如陸蟹抱卵釋幼、蛙類繁殖期到溪邊等,大量出現馬路導致路殺死亡;「常有動物聚集的路段」如台東登仙橋、雲林林內、塔塔加因民眾餵食群聚的台灣獼猴;遊蕩犬貓餵食點;林德恩說,餵食野生動物易導致野生動物分心,在失去戒心下發生車禍,也影響用路人安全。
若依據動物類群歸類,有47個熱點危及爬行類、42處哺乳類、16處兩棲類、八處鳥類、七處陸蟹,以及一處昆蟲;路殺調查資料較完整的縣市,是新北市、台北市、苗栗縣、台東縣和台南市。資料較為缺乏的縣市為花蓮縣、新竹縣、嘉義縣和宜蘭縣。
大山背到河邊求偶的梭德氏赤蛙 十年倡導路死率降低
蛙類求偶季節,會從森林底層往溪邊尋找對象,若須穿越馬路,就易遭輾斃。2008年起,關注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梭德氏赤蛙(Pseudoamolops sauteri)的荒野保護協會,歷經十年,路殺率已大幅降低,每年平均一個月紀錄約2000~2500隻青蛙,路殺約佔5~6%。新竹分會副會長鄧雲棟說,因縣政府、當地居民以及荒野協會志工的努力,才得以改善這種情況。
新竹縣政府2010年在竹34、35鄉道立了注意青蛙的警示牌,這幾年更結合當地社區的村長,居民來當志工。每年10月繁殖季節,每逢假日由荒野志工帶領居民護蛙,平日則由村長邀請居民協助交管。村長曾說,不知當地梭德氏赤蛙如此珍貴,也不會注意;看到這麼多志工認真看待這件事,進而認同護蛙、減少路殺。
荒野為此認養陸蟹到溪邊產卵沿途的環境維護,盡量維持生態樣貌,平日來撿垃圾、除草等。雖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仍需不斷溝通,尤其遇到工程時。鄧雲棟舉例,今年幾場大雨造成水溝沖刷,復建工程即傾向水泥工法,就須與地方倡導、協調,期能以較有利生態的施工方式代之。
高美灘地夕陽雖美 保護釋幼的陸蟹們更美
長期關注監測高美濕地的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說,水系是動物生存最基本的要求,當道路穿插過水系,就會有潛在的問題;而環海道路動物更直接影響降海釋幼的陸蟹。
以高美濕地而言,外環道路堤岸旁的防汛道路,水溝過去就是荒地農田,陸蟹喜歡棲息之處。每年清明到中秋節間,農曆初一、十五前後2~3天,晚上7~9點間,成群的抱卵母蟹出門到灘地,沿途穿越防汛道路、爬過堤岸,眼見著就要進入高美濕地了,這時遇到看完夕陽回家遊客所組成的車陣,無數陸蟹最終折損於此。
林惠真指出,路殺熱點集中在短短500公尺內,研究團隊12天的調查中,紀錄上千隻路殺死亡的蟹類,死亡率達50%,換句話說,一隻懷孕的螃蟹出門到海邊釋放幼蟹,只有一半的機會能回棲地。除了直接因車輛輾斃,還有一些是因道路阻隔,增加螃蟹在路面逗留的時間,而受螞蟻攻擊眼睛導致死亡。
無齒螳臂蟹(Chiromantes dehaani)、紅螯螳臂蟹(Chiromantes haematocheir)是此地路殺常見的物種。
「螃蟹路殺的時間是有高峰期,只要時間抓得對,就可減少陸蟹路殺的機會。」林惠真說,目前建議是在路殺熱點特定時段、單方向交管;另外也與水利署第三河局交涉改變堤防結構的可能,當螃蟹通行順暢、減少爬不上去的逗留時間,就不會讓敵人有機可趁。
行經國家公園、中橫 減速慢行尊重野生動物
以「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的國家公園,也有18個路殺熱點,由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榜首,獨佔八個熱點,包括連結台北到淡水、美麗的101甲公路(巴拉卡)公路,不少爬蟲類命喪輪下。特有種泰雅鈍頭蛇(Pareas ataya)、特有保育類金絲蛇(Amphiesma miyajimae)、羽鳥氏帶紋赤蛇(Sinomicrurus hatori)都入榜。
持續幾年在陽明山進行生態廊道監測的文化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怡惠,即建議駕駛人行經國家公園減速慢行。「大多路殺都是車速過快,動物和用路人都來不及反映,放慢速度就有機會避免路殺發生。」以101甲公路為例,沿途是天然森林、野生動棲息環境,包括台灣野外數量很少的保育蛇類;當車輛減速就有機會讓牠們溜走。
至於百大熱點高海拔代表,當屬海拔接近3000公尺的中橫公路;因交通流量大、車速快,路殺熱點沿路形成線狀;而受路殺影響的物種首推黃鼠狼,也是飛鼠、長吻松鼠等眾多物種的熱點。特生中心動物組長張仕緯說,黃鼠狼雖族群數量穩定,但台灣的黃鼠狼(Mustela sibirica taivana)非常特別,和亞洲大陸的黃鼠狼長得不一樣,分類學上越來越凸顯這個差異十分珍貴,邀請用路人一起守護。
除了上述幾個受到關注的路殺議題,包括墾丁國家公園香蕉灣陸蟹穿越台26線、新北市三峽褐樹蛙北114、115縣道等,都結合當地社群發展解決對策。
林德恩說,全台保育類動物的生態熱點圖即將出爐,過去因資料缺乏、也沒有生態熱點的概念,所有開發皆以人類需求為單一考量,造成部分路殺熱點也與生態熱點重疊。對於既成事實的道路,特生中心持續發展減緩生態衝擊的措施,路殺熱點調查、資訊公開,是其中之一。
當強調縫補生態系、著重預防原則之際,公民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選項,路殺社就是其中一項實踐。這也是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的核心價值。
「現在每週都有因生態檢核前來索取資料的單位,原因就是要避免把路或建設蓋在生態熱點上!」林德恩建議,用路人可以透過路殺熱點資訊,或使用內建路殺熱點的導航軟體,讓用路行車無負擔,守護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