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berland會員走入客家文化 水雉繁殖棲地與美濃小地藝術日現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Timberland會員走入客家文化 水雉繁殖棲地與美濃小地藝術日現場

2019年12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芷榕 高雄報導

理應寒冷的12月,美濃一如往昔,仍是晝暖夜涼。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帶領下,Timberland品牌會員於20至21日造訪客家大本營的美濃。以單車代步,造訪美濃歷史建築、認識客家建築文化特色;漫步美濃湖,藉由導覽與手中的望遠鏡,了解如何營造水雉繁殖棲地及復育成果;透過勞動,協助在地小農結合自然與農事的地景藝術創作。以不同媒介,讓志工走入自然,並傳遞友善環境的生活理念。

拆除中的穿山甲。攝影:洪碩辰
拆除中的穿山甲。攝影:洪碩辰

導覽員帶路 尋訪客家人傳統建築、飲食文化

美濃地區有90%以上是客家人,自然保存了許多珍稀的客家文化。「土生土長」的解說員黃森蘭(暱稱老爹),騎上自行車,領著志工走訪粄條工廠、傳統土地公廟、客家姓氏祠堂、東門樓與錦興客家藍衫行等。

不同姓氏有不同堂號,對南部客家人來說,匾額上堂號的寫法應為右左中,舉廣進勝油紙傘的祠堂匾額「濟堂南」為例,「濟南」便是林家堂號。走進屋內會發現,正堂與左右相鄰的房子無門相通,與閩南建築格局不同。正堂內、棟樑下方各一張「棟對」上,寫的是家族百年遷徙的路線。

此外,黃森蘭也提到,當地客家人稱作伯公廟的土地公廟也與閩南人不同,採的是墓塚式建築,後方是圓形隆起的「化胎」,碑前有方形的「社神位」,蘊涵客家人講究的「外圓內方」精神。美濃地區將近400座伯公廟,保有傳統風水式建法的約剩70多座。

志工在正堂內聆聽導覽。攝影:林芊妤
志工在正堂內聆聽導覽。攝影:林芊妤

解說員黃森蘭正在介紹身後的伯公廟。攝影:林芊妤
解說員黃森蘭正在介紹身後的伯公廟。攝影:林芊妤

水雉繁殖棲地復育有成 凌波仙子現身池畔

美濃愛鄉協進會榮譽理事長劉孝伸,三年前興起在美濃湖附近營造水雉繁殖棲地的想法,多年經營下來也成功觀察到繁殖紀錄。環資特地邀請他帶領志工來到美濃湖旁,一人一支望遠鏡,所有人都能「獨享」水雉與其他水鳥靈巧翩翩的身影。10多隻水雉同時起降、休憩的模樣,讓眾人看得十分盡興。

劉孝伸(左)與鍾毅新(右)向志工介紹水雉棲地復育過程。攝影:林芊妤
劉孝伸(左)與鍾益新(右)向志工介紹水雉棲地復育過程。攝影:林芊妤

在美濃湖旁賞鳥。攝影:洪碩辰
在美濃湖旁賞鳥。攝影:洪碩辰

除了水雉,志工也在附近觀察到高蹺鴴、小白鷺、紅冠水雞、白冠雞與小鸊鷈等水鳥,甚至還遇見了一隻羽色豔麗奪目的翠鳥。

劉孝伸在介紹水雉復育之餘,也向志工介紹一旁的野蓮田,野蓮一年四季皆能採收,不易受天氣影響,價格相對持穩,故成為美濃常見的農作物。但野蓮田也經常被浮萍侵占,劉孝伸透露農人清除浮萍的祕訣:只要利用水位差就能達成。將水灌高,浮萍跟著水平面升起,而野蓮只會維持原高度,接著兩人一組撒下網子,就能將浮萍「一網打盡」。

取之自然的地景藝術 日光下的勞動 志工協助撤展、佈展 

工作假期第二天,環資與志工來到位於茅窩的「果然紅」鄉野學堂,經營果然紅的是一對返鄉務農的夫妻——羅元鴻與蔡佳蓉,他們除了以友善農耕的方式種植蔬果外,也積極參與社區改造。在受到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啟發後,在美濃當地舉辦了「小地藝術祭」,希望用藝術的形式,讓更多人親近自然,認識友善農耕,並帶動地方創生。

大清早,志工戴上手套、兵分二路上工,一組幫忙除雜草;另一組則要將舊的地景藝術——巨大穿山甲拆下,佈滿小花蔓澤蘭的裝置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在農友指導下,志工很快便進入狀況,有的人拆解鐵絲;有的抽出竹條;有的則負責搬運工作。在眾人齊心合力之下,很快便將作品完全拆除,只剩幾根鐵條骨架孤零零站在原地。

拆除前的穿山甲。攝影:許芷榕
拆除前的穿山甲。攝影:許芷榕

開始拆除作業。攝影:林芊妤
開始拆除作業。攝影:林芊妤

午後,羅元鴻帶領志工製作一個全新的地景藝術,製作方式與穿山甲類似,同樣以鐵條搭成半圓形骨架,接著需耗費大量人力,將修長的竹片以前後交錯的方式「編」入骨架,竹片的排列方向必須縱橫交錯、平均分配,最終形成一座可供遮蔭休憩的地景作品。

無論撤展、佈展,都是極耗費體力的工事,只見志工揮汗如雨、臉蛋曬得紅撲撲,不時得停下來喝口水,以防中暑。雖然疲憊,但志工也表示很有成就感,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感覺很棒。

志工正努力將竹片編入鐵條。攝影:洪碩辰
志工正努力將竹片編入鐵條。攝影:洪碩辰

志工與努力一下午的成果合照。
志工與努力一下午的成果合照。

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在果然紅的勞動後劃下句點,在行、育、樂上除了實踐友善環境、貼近人文的目標外,食的部分同樣選擇了無毒耕作、在地食材的餐廳,品嚐天然、道地的美食。

多數志工除了對觀賞水雉的活動印象深刻外,也對導覽表示肯定,志工說,從來沒這麼認真認識美濃,透過這次體驗看到美濃真實的一面,騎腳踏車的過程中也能看見客家的特色建築,並透過導覽讓自己學習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