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縣市國土計畫】監督量能不足 環團憂國土規劃淪為「大開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追蹤縣市國土計畫】監督量能不足 環團憂國土規劃淪為「大開發」  

2020年02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攸關18個縣市的土地規劃與願景的「縣市國土計畫」內政部審查即將登場,預計4月30日以前完成審查,並正式公告實施。

這會是國土「適地規劃」的開端,還是最大規模的農地流失、土地開發計畫?縣市國土計畫涉及18個縣市的人文、地理、經濟、農業、自然保育及歷史發展背景,各地有不同的議題,加上解讀縣市國土計畫並不容易,民間團體能否有足夠的量能參與,並發揮公民監督的角色,成為縣市國土計畫的一大隱憂。

國土計畫能否守住「適地規劃」的原則,還是淪為替開發鋪路,環團憂監督量能不足。資料照片,曾子郡攝。
國土計畫能否守住「適地規劃」的原則,還是淪為替開發鋪路,環團憂監督量能不足。資料照片,曾子郡攝。

從全國角度看縣市國土計畫:從總量著手 缺在地觀察

「縣市國土計畫」的脈絡是承襲「全國國土計畫」而來,各地除了要規劃各地的城市願景,也需要遵守全國總量的限制。例如,考量經濟發展與土地、水、電等限制,經濟部定出2036年前新增產業用地不超過3,311 公頃的總量。為確保糧食自給,農地總量目標則定在74至81萬公頃。

不過,環團卻從各縣市國土計畫的草案中看到大開發的趨勢。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批,過往產業園區每年新增面積約100公頃,經濟部規劃的開發量則為每年新增200公頃。但是,縣市的國土計畫卻打算每年新增4000公頃,這落差實在太大。

此外,地球公民基金會去年底檢視縣市國土計畫草案,發現縣市大量開發之餘,超過10萬公頃的農地將「被消失」。

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全國國土計畫」階段就強力監督國土規畫,走到「縣市國土計畫」階段卻遇上不少限制。吳其融表示,縣市國土計畫應納入地方民眾對縣市的願景,很需要在地團體的參與。

關心土地議題的環境組織規模偏小,無法兼顧18個縣市,加上有些活耀的地方環團並沒有關注國土計畫,導致很多縣市的國土計畫都缺乏民間團體的監督。台東縣國土計畫說明會就曾發生過「沒有任何民間團體」參與的窘境。

吳其融表示,解讀縣市國土計畫是從整體性的土地規劃出發,過去土地爭議大多為個案,兩者有所差異。加上國土計畫不容易看懂、民間團體人力不足,這些都是公民參與的障礙。

田鱉米田地與周邊環境。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環團檢視縣市國土計畫草案,發現縣市大量開發之餘,超過10萬公頃的農地將「被消失」。圖為通霄一塊種植「田鱉米」的田地,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提供。

從地方觀點看縣市國土計畫:接地氣 但量能不足 

縣市國土計畫緊密的與地方願景相扣環,從地方監督縣市國土計畫是否更落地?相較其他縣市,台中市公民團體對縣市國土計畫關注度跟參與度高。但中科污染搜查線秘書長徐宛鈴仍表示,台中幅員廣大,說明會開了20幾場,許多都是在地議題。沒有深入觀察,即便是台中人也未必了解。

徐宛鈴指出,目前對台中國土計畫關注的重點放在違章農地工廠的輔導與清理計畫,與中科的擴建計畫二大項。中科並未提出未來產業新增規劃,台中市府卻想將260公頃的農地轉為中科使用,實在缺乏合理性。

台中縣市國土計畫尚在地方審查階段。據內政部要求的國土計畫審查資訊公開原則,這些審查都應邀民間出席。但徐宛鈴表示,台中的國土審查至今未對外公開,他也不清楚民間所提出的意見是否被市府採納。

台中市國土計畫座談會

台中市國土計畫座談會資料照片。來源:台中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