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聯合國《汞水俣公約》 環保署預告《限制含汞產品輸入》草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接軌聯合國《汞水俣公約》 環保署預告《限制含汞產品輸入》草案

2020年02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報導

1956年,日本九州的水俣(音同雨)市爆發集體汞中毒的公害事件,上萬人出現四肢麻痺、步行困難、言語障礙等病徵,開啟了科學界對於汞健康危害的研究,進而促使聯合國於2013年締結《汞水俣公約》,並於2017年8月16日生效,公約中要求締約國於2020年開始禁止開關及繼電器、水銀燈等含汞產品的生產、出口或進口。

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仍需接軌「逐步限汞、最終禁汞」的國際趨勢,環保署配合《汞水俣公約》,修正《列管毒性化學物質及其運作管理事項》於2021年1月1日起禁止將汞用於製造開關及繼電器、普通照明用高壓汞燈、溫度計等非電子量測儀器。並在昨(3日)預告《限制含汞產品輸入》,於2021年1月1日起禁止進口上述三類含汞產品。

汞水公約規範含汞產品製造、出口及進口。

聯合國《汞水俣公約》規範含汞產品製造、出口及進口。取自環保署化學局

汞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取自環保署網站

汞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諸多危害。取自環保署化學局

2021起禁止進口水銀量測儀器、高壓水銀燈、含汞開關  最高罰6000元

汞(Hg,音同拱),俗稱水銀,在常溫下屬於液態金屬,因其物理特性穩定,過去經常被用來製作溫度計、氣壓計等產品,又因水銀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因此可做為電池、開關及繼電器、水銀燈等產品。

1956年,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俣市境內一處「新日本窒素肥料」工廠將未經處理的含汞廢水排進大海,被海中生物攝食後導致大量魚貝類死亡,居民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海鮮,上萬人出現口齒不清、走路不穩、聽力障礙等神經性疾病症狀,被稱為水俣病,即汞中毒。

水俣病不僅毒害上萬人,也改變了人類面對環境公害的歷史;為降低汞污染,並呼籲全球關注汞對人類與環境的負面影響,聯合國於2017年8月16日宣布《汞水俣公約》(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正式生效,締約國必須對汞的生產、供應、使用、排放、廢棄物場址等進行生命週期的全程管控,並於2020年全面禁止含汞產品生產及進出口。

環保署指出,汞主要透過吸入或飲食進入人體,一旦進入人體就很難排出,且容易引起噁心、嘔吐及腹痛的症狀,若長期累積,將對大腦、神經系統及肝、腎、肺等器官造成損害,「汞又有不易分解及具生物濃縮之特性,如未妥善回收處理,恐於環境中流布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台灣雖非聯合國之一員,環保署為接軌國際規範並保障國人健康,邀集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福部等相關單位研訂「執行聯合國水俣汞公約推動計畫」,化學局並公告修正《毒性化學物質汞管理事項》,除部分特例外,水銀燈、水銀電池、溫度計、血壓計等九大類產品的含汞量都將嚴格限制,並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管制國內汞產品的製造及出口。

「逐步限汞、最終禁汞」已為國際趨勢。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說,本次預告《限制含汞產品輸入》草案,主要是補足現行法規仍有不足的部分,讓我國能完全落實聯合國《汞水俣公約》。希望加強國內汞管理,達到維護環境安全與國人健康的目標。

廢管處科長王耀晟表示,在此之前,環保署已於2008年公告實施《限制水銀體溫計輸入及販賣》,因此水銀體溫計逐步被市場淘汰,以替代品做取代。並於2016年修正《限制乾電池製造、輸入及販賣》,加嚴乾電池汞含量,將鈕扣電池也納入規範中。「新法上路後,溫度計就包含了體溫計,因此《限制水銀體溫計輸入及販賣》內容重複,將研擬廢止。」

《限制含汞產品輸入》草案以《廢清法》第21條為依據,參照《汞水俣公約》,禁止含汞開關及繼電器、普通照明用途高壓汞燈及非電子測量儀器(氣壓計、濕度計、壓力計、溫度計及血壓計等)等含汞產品進口。若用於保護民眾和軍事用途所必須;研究、儀器校準或用於參照標準;無法取得適當無汞替代品等情況則屬例外。

本草案擬於2021年1月1日生效。民眾若對預告內容有任何意見,可於本預告刊登後60日內提供相關意見或修正建議。《廢清法》第51條規定,違反第21條規定之限制販賣、使用規定者,處新臺幣1200元~6000元以下罰鍰。經限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