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舍般的存在」 蔡卉荀評析:環社檢核能解套嗎?|專題報導|小光電怎麼了?
台灣新聞

【小光電怎麼了?】「農舍般的存在」 蔡卉荀評析:環社檢核能解套嗎?

2020年07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 苗栗報導
濕地、鹽田、魚塭、原住民傳統領域上的大面積地面型光電屢屢惹議,綠電形象大受打擊。政府為此引入「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事前盤點、避開生態與社會爭議。然而,大面積問題尚未解決,小面積光電接連引爆。

首先是苗栗一座僅1.9公頃、蜿蜒盤據山頭的山坡地光電,登上社群媒體與新聞版面。

政府放寬2公頃以下的光電開發,原以為面積小,不至於產生太大影響,由地方審核即可。但苗栗花蓮台東等縣市接連發現,小面積農地變更為光電申請案件達上百、甚至數百件,議員紛紛表示關切。

小面積、大數量的光電開發,一樣有農地減少、野生動物棲地破碎、山坡地水土保持的問題,加上涉及眾多地主、私人土地的開發權利等,成了能源轉型最棘手的難題。

小面積光電缺乏資訊公開 民眾反彈情緒升溫

蠶食鯨吞是外界對小面積光電最不安的想像。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指出,大眾對小面積光電的想像類似宜蘭農舍,雖然面積小,但總量不少,此外還有農地、棲地破碎化的問題。

從道路旁即可見到山坡光電現場。攝影:陳文姿

從道路旁即可見到山坡光電現場。攝影:陳文姿

小面積的光電(左),就在人們的周圍,更受大眾注目。攝影:陳文姿

小面積的光電(左),就在人們的周圍,更受大眾注目。攝影:陳文姿

蔡卉荀指出,過去台南、屏東、嘉義都有類似問題,近期則以苗栗、花蓮、台東爆出上百件、甚至數百件的申請案最受矚目。

規模小一樣有環境爭議。蔡卉荀舉例,前陣子台南官田的水雉田改種光電、最近的苗栗通霄山坡地種電,都讓地方不安。由於這類光電就在社區周圍,民眾很容易就會看到農地與林地長出光電板,形成一股輿論。

蔡卉荀強調,並非「所有的」小面積光電都有爭議,但因為2公頃以下光電只要縣府內部審查就可以過關,一般民眾不知道進展如何,也沒有公眾參與程序,焦慮與不安的情緒更升溫。

地主多、溝通不易、私人財產難限制

小面積的光電開發問題非一朝一夕,拖延至今未處理,實則因為難度太高。蔡卉荀解釋,大型地面光電案的開發單位通常是大公司或政府單位,如台電、台糖等,小規模開發面對的卻是數量龐大的地主。有時一筆土地,就有多位地主。

蔡卉荀說,大面積光電的問題容易找到對口單位,但小面積光電多建在私人農地上,相對分散、利益關係人眾多,溝通難度高。加上小面積光電多是私人土地。除了特定農業區、保護區等受法律保護不得開發的區域,政府很難限制人民財產的利用。

光電下的黑色幕為抑草蓆,避免雜草叢生影響光電。攝影:陳文姿

光電下的黑色幕為抑草蓆,避免雜草叢生影響光電。攝影:陳文姿

「環境與社會檢核」能成為解方? 有待考驗

從現有法規來看,小面積光電的生態、水土保持都設有一定的規範,但爭議往往在破口處。蔡卉荀解釋,例如不在保護區內,但廣為鳥類利用活動的鹽田、魚塭、希望走向與農共存而未畫設保護區的石虎可能出沒地區,這些都不在現有保護機制內。

此外,山坡地光電雖然要做水保計畫,但是,砍掉樹木、建造滯洪池是不是真的有用?大眾仍有疑慮。

對這個複雜度更甚過往的棘手問題,大家都還在尋找答案,其中一項可能是「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

「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的目的,是希望光電業者投入開發前,先盤點生態環境與社會爭議,避開爭端的區域。

考量小面積的地主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做檢核,地球公民基金會提議,或許可由縣市政府以較大區域(不等於開發面積)先進行環社檢核第一階段的課題盤點,之後,區內的小面積光電開發就能選擇較無爭議的地點,這不失一種途徑。

山坡地光電在地方引發水土保持、棲地破碎的爭議。攝影:陳文姿

山坡地光電在地方引發水土保持、棲地破碎的爭議。攝影:陳文姿

不過,解方恐怕緩不濟急。上百件農地變更光電的申請已經送到縣府辦公室,而「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還在試驗階段,尚未上路。

蔡卉荀說,縣市承辦人員承受很多壓力,如果沒有法規支持,他們也無能為力。中央政府避無可避,必須給出明確方向。否則,爭議持續發酵,最終受阻的還是綠能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