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復育新契機?帛琉培育耐熱超級珊瑚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白化復育新契機?帛琉培育耐熱超級珊瑚

前進帛琉 島嶼永續的挑戰(一)

2020年08月02日
文: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楊樺、朱芳儀、羅士朋、江慧真(TVBS)
編按:同為海島國家、距離台灣2000多公里的帛琉,是離台灣最近的友邦。其水下美景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支撐全國近一半的GDP。近年卻因觀光人潮與海水升溫酸化,大力衝擊當地生物多樣性。
帛琉政府推出各項環保法令,為海洋永續提出解決之道,打造名符其實的「永續之島」。2019年環境資訊中心與TVBS跨媒體合作《前進帛琉 島嶼永續的挑戰》,從社會、生態、經濟等面向進行系列報導,探索與海洋共存共榮的更多可能。

帛琉近年因觀光人潮與海水酸化,使得珊瑚有白化趨勢。圖片來源:TVBS

撐過白化危機 帛琉珊瑚的秘密

清晨五點多,走在柯羅州唯一一條大馬路上,夜晚的涼爽逐漸退去,溫度跟著海平面隱隱浮現的金色光芒一起上升。 

太陽露臉,海面上的紅樹林小島從一個個小黑點,變成綻放綠意的小蘑菇,這種天氣正是出海的好日子。從Happy Landing上船,背著陽光朝西南方行駛,經過知名的情人橋後 ,船長開始放慢速度,朝著海上的小點前進。 

這些小點原來都是浮筒,船長撈起浮筒上的繩子,把纜繩綁上去。他說:「我們的船是不下錨的,因為錨丟進水中可能會打傷珊瑚。所以在這種人多的潛點,我們就在水底的大石頭上綁浮筒,固定來潛水的船。」還沒下水,就已經見識到帛琉保護珊瑚的巧思。今天的目的地,是被聯合國劃為世界遺址景點的南方潟湖,平靜水面下,上百種珊瑚爭奇鬥豔,是個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 

珊瑚由上千隻珊瑚蟲組成,牠們的骨骼互相連結,形成巨大的結構。帛琉的珊瑚礁棲地約525平方公里,有將近700種珊瑚。想一睹水底世界,得先經過負重考驗,背起20多公斤的鋼瓶和鉛塊,搖搖晃晃的走到船邊,拉下面罩,咬住矽膠咬嘴,向後一躺,一股沁涼從後腦勺蔓延,景象也由藍天白雲轉為灰綠海水,以及無數大大小小的氣泡。 

充氣背心嘶嘶放氣,鉛塊拉著身體下沉。最先看到的是一整片淺綠色的枝狀珊瑚,中間擠著一叢鮮豔的藍紫色珊瑚,再往前游,還有像杏鮑菇般一朵朵淺黃色的珊瑚,各色條紋小魚穿梭其中,頭上一度有鯊魚游過。

潛水導遊查理說:「帛琉的珊瑚算是抵抗力跟適應力都很強的,雖然之前有經過幾次白化跟颱風,但珊瑚都有挺過來,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樣。」根據國際珊瑚研究中心的紀錄,帛琉在1998年聖嬰現象來臨時,曾經出現大規模的白化。但之後2012年、2017年的海水升溫,帛琉卻只有零星幾個地方出現小區塊白化,讓專家納悶,為什麼帛琉的珊瑚抵抗力這麼強?

在探討帛琉珊瑚特殊的抵抗力前,先把時間拉回1998年,全球珊瑚第一次經歷聖嬰現象帶來的浩劫。當時帛琉海域陷入死寂,超過一半的珊瑚迅速白化,接著死亡。在帛琉捕魚一輩子的船長說:「其實珊瑚變白不代表牠死掉,但如果珊瑚已經整個被海草包起來,那這片珊瑚就是死透了。當時就是這個樣子,水裡沒什麼魚,而且很混濁,珊瑚骨骼裡都是空的,一捏就碎掉,很恐怖。」 


成群遍野的白化珊瑚。圖片來源:TVBS

當時南方潟湖的珊瑚覆蓋率從最高的70%,銳減到只有14%,這項數據是靠漁夫們潛水收集來的,因為帛琉在2001年前並沒有大規模的珊瑚研究計畫。學者在聖嬰現象後三年,才開始紀錄帛琉的珊瑚情況,他們發現驚人的現象:從2001到2005年間,珊瑚每年以2.5%的速度迅速增長。研究中心館長歐克麗說:「在白化時期沒有死亡的珊瑚應該就是關鍵,牠們在白化事件後大量繁殖,而且有些珊瑚甚至對海水酸化也衍伸出抵抗力。」 

珊瑚占全球海洋面積的1%,卻孕育著25%的海洋生物,全球約五億人口直接或間接依靠珊瑚礁過活。帛琉珊瑚幾近毀滅後的重生能力,很可能是全球珊瑚的解方。許多國際單位也來到帛琉,研究珊瑚及共生藻類的機制,以因應全球珊瑚的白化現象。 

培養耐熱的超級珊瑚

帛琉海洋館的一角,有個小小的開放區域。大片遮陽棚底下,一整排藍色大水槽整齊列隊,旁邊還有架高的淺水箱,這裡是超級珊瑚寶寶的育嬰室。 

兩名研究人員站在水箱旁,拿著手寫板湊近水面仔細觀察,他們是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海洋生物系的研究生,到帛琉參與合作研究計畫 - Coralassist Lab。研究人員認為,帛琉珊瑚適應力特別強的秘密,應該跟基因有關。這個計畫希望找出幾種含有抗熱基因的珊瑚,以人工選殖的方式,培養可以抵抗高溫的超級珊瑚。研究人員艾芙琳說:「這其實就像是透過交配,培育尾巴比較長,或毛比較捲的狗,我們用人為的方式,培育更耐熱的珊瑚。」 

研究珊瑚的計畫雖然由學術機構發起,卻受到政府大力協助,柯羅州政府特別劃定幾個保護區,提供學者做研究,柯羅州長吉本斯說:「珊瑚是很敏感的,但帛琉白化的程度卻沒有其他地方嚴重,我們也想知道為什麼,由政府劃定區域,比較有法律效益。」 

艾芙琳說:「交配本身也很困難,因為珊瑚不能移動,所以每年只有一個晚上,依據海面溫度和月亮陰晴,同時釋放精子跟卵子,時間要掌握的非常精確。」 

第一批珊瑚在2018年初培育成功,研究人員9月時帶著小珊瑚回到指定地點,用水下電鑽在岩石上鑽出小孔洞,再把珊瑚的基座固定在石洞中,並替珊瑚標上標籤,定期追蹤生長情況。半年後這批珊瑚的存活率大約三成。艾芙琳看到大家有點失望的表情,笑著說:「我知道聽起來很少,但要考量到海水酸化的程度,以及海裡其他的競爭者,第一次就有三成存活率已經算是很棒的了。」 

氣候變遷帶來的海水升溫已經不可逆,從珊瑚的基因著手研發調適方案,也是帛琉正在努力的目標,希望培養出來的抗熱珊瑚,未來在全球其他的白化區域復育成功。 

互動小遊戲〈搶救珊瑚〉,清越多垃圾、能拯救越多珊瑚!

《前進帛琉 島嶼永續的挑戰》系列

本文轉自環境資訊中心與TVBS共同製作專題〈前進帛琉 島嶼永續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