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只賣苗」 屏科大發表金線連生技產品 部落林下經濟走出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我們不要只賣苗」 屏科大發表金線連生技產品 部落林下經濟走出去

2022年07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屏東報導

農委會2019年發布林下經濟政策,藉由鬆綁林地管制規定,適度開放在林地樹冠下種植正面表列的森林副產物,讓林農以友善環境方式經營林地環境,分享森林的生態系服務價值,在兼顧山林保育的同時,也能創造多元的經濟收益。

屏東科技大學在18日發表最新的林下經濟產品研發成果,以林下栽培的台灣金線連(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開發出的益生菌、面霜、茶包等生技產品。金線連是台灣特有種,因具有高度的藥用價值,常被用於養生保健食品中,有藥王的美譽。


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陳美惠教授與霧台鄉阿禮部落自2016年開始復育台灣特有種金線連,今年成功推出高價值生技產品。攝影:李育琴

屏科大指出,產品研發歷經五年,從陪伴部落社區學習金線連栽培技術,到共同研發出高價值具差異性的生技產品。為擴大產量,屏科大也與霧台鄉阿禮部落、嘉義番路鄉公興社區及南投魚池鄉澀水社區,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將持續提供專業技術和人才培育課程,協助部落社區提升林下產業的經濟效益。

過度採集數量銳減 屏科大助建置林下栽培技術

屏科大生物科技系教授施玟玲指出,金線連是高價值的藥用植物,因其具獨有的機能性成分天麻素、金線連醣苷等,傳統上認為能治療肝病和糖尿病,有藥王的美譽。

2019年林下經濟政策正式推動時,台灣金線連是正面表列的作物之一。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表示,金線連是台灣特有種,其生長在海拔500~1800公尺的陰濕闊葉林或竹林底層。過去在屏東霧台鄉的吉露、阿禮部落林地裡常見,也是早期族人和林農採集謀生的物種。不過因其藥用價值,遭坊間商業利用而過度採集,目前林地裡已不易發現。

屏科大自2016年起就和阿禮部落合作,嘗試在林下種植金線連。但是要在森林裡復育金線連並不容易,陳美惠說,起初族人把苗種在土地上卻無法種活。後來請林試所專家來教,改用腐植質培養土,將組織培養的金線連苗種在提籃的培養土中,再用塑膠套或圍網包覆放在林下,避免蟲害或動物啃食。


以培養土和籃網在森林中栽培的金線連。圖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

「金線連真的不容易種。」阿禮部落青年唐佳豐說,當初嘗試了不同的土壤介質,以及澆水的方式,每日往返山中觀察,後來終於找到適合它的培育方法。在阿禮部落1000公尺的山林裡,自然濕氣包圍下,不需要澆水,也能長得好。

在森林底層自然潮濕的環境中,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種植,阿禮部落終於順利收成金線連,也建立了一套金線連林下栽培技術。

林下物產結合生技開發 產業發展六級化

屏科大也設立社區林業2.0林下經濟訓練班,開班授課,讓金線連等林下作物的培育技術,能夠進入山村,擴大里山經濟的發展可能。屏科大更結合USR計畫,以跨校系的資源投入林下經濟的研究和發展。

嘉義縣番路鄉公興社區由33位個體小農組成的「有限責任嘉義縣阿里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積極投入林下經濟的發展。他們對於金線連的栽培很有心得,陳美惠說,「這些林農原本就很擅長種植,他們的林下經濟產業也發展得很好。」


嘉義縣番路鄉公興社區積極投入林下經濟,發展森林多元利用。圖片來源:屏東科技大學

目前業界的金線連產品多使用組織培養繁殖,並在溫室裡大面積栽培生產。施玟玲指出,金線連萃取出的成分,有極優越的抗氧化和抗醣化活性,透過生物科技可開發防疫和保養保濕等功效。而她的研究證實,林下栽培的金線連,其主要成分含量比設施栽培的高出25%,具備高經濟和健康價值。

屏科大以霧台和嘉義公興社區的林下金線連,生產益生菌、面霜等產品,並且結合日月潭澀水社區有機紅茶,做成金線連養生茶飲。商品成功開發,在穩定優良的原料供應下,未來將可提高林下栽培金線連的產量與經濟效益。

「以前只能採收後乾燥,如今可以做成生技產品。」陳美惠表示,學校輔導山村林農投入林下經濟,發展保育的永續價值。研發出高價值的好產品,希望能夠讓社區經營販售,獲利真正回到社區,而不是透過技轉賣出。她鼓勵社區部落,「我們不要只賣苗,更要賣產品,達到產業六級化。」

屏科大USR計畫以「里山林下經濟網絡推動」為主軸,結合林務局政策及計畫,跨校內不同學系共同推動執行,包括農學院、森林、生物科技、企管等系所投入研究,並開設相關課程,協助部落社區一步步發展兼具山林保育和經濟發展的永續模式。


屏科大USR跨學系與政府機關和社區合作,推動里山林下經濟。攝影:李育琴

屏科大校長戴昌賢說,「里山精神所追求的是社區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且能夠達到永續。而學校透過USR計畫完成林下金線連的栽種與產品開發,是整合了校內不同專業領域的師長、政府機關及社區夥伴,一起努力而成,這也是屏科大所擁有的優勢與特質。」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