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與紅十字會發布報告:熱浪致命但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聯合國與紅十字會發布報告:熱浪致命但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2022年10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陳文姿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FRC)10日聯合發表熱浪報告指出,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將會隨全球暖化而變得更頻繁。熱浪不僅死亡率很高,且貧窮國家死亡率上升幅度更高過一般國家,凸顯極端不平等的情況。

《極熱地球:為未來的熱浪做準備》(Extreme Heat, Preparing For Heatwaves Of The Future)報告強調,我們並非束手無策,熱浪通常能提前預知,事先準備因應計畫可降低傷害。聯合國與紅十字會呼籲,國際立即提供協助這些社區建立因應機制,防止極端天氣變成大規模致命的災難。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和國際紅十字會共同發表熱浪報告,希望國際社會提早行動,降低熱浪災難。圖片來源:UN OCHA twitter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和國際紅十字會共同發表熱浪報告,希望國際社會提早行動,降低熱浪災難。圖片來源:UN OCHA twitter

弱勢人口無法可避 熱浪災害極端不平等

《極熱地球:為未來的熱浪做準備》指出,極端高溫事件是致命的氣候災害,2003年的歐洲熱浪導致超過7萬人死亡;2010年的俄羅斯熱浪造成5萬5000多人死亡。非洲、亞洲、拉丁美洲近年也遇到嚴重熱浪。隨著全球暖化,原本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事件,現在發生率約是五倍。

報告警告,在未來幾十年中,嚴重熱浪將襲擊非洲沙赫爾地區(Sahel)[1]、非洲之角、南亞、西南亞等地區,這些原本就亟需援助的地區再加上極端熱浪,很容易演變成大規模災難。

報告指出,極端高溫的傷亡非常不平等。臨時工人、農工、移民最容易受害;老年人、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較易因高溫而增加患病和死亡風險。富裕國家相對有能力對抗高溫,但無力因應熱浪的發展中國家,再遇上暖化、高齡、都市化等多重因素,將造成嚴重打擊。

報告引用了城市氣候變遷研究網(Urba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Network)的研究,預計2050年,生活在極端高溫的城市貧困人口將增加七倍,增加最多的地方在西非和東南亞。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研究也指出,到本世紀末,極端高溫的死亡率將與所有癌症或所有傳染病相當。貧窮國家死亡率上升的幅度會較一般國家嚴重,凸顯極端不平等的情況。

BF - May 2018-19 (1)_0

極端高溫造成的傷亡常常與貧窮、社會狀態相關。然而,提前的預警與準備還是可以減少傷亡。圖片來源: UN OCHA/Otto Bakano

高溫可預測 提前因應能有效降低傷亡

根據《華盛頓郵報》,今年印度和巴基斯坦3月出現熱浪,高溫迫使當局縮短上學的日數,農作物也受到影響。去年,中東部分地區熱浪超過了51°C。目前平均氣溫高於29°C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0.8%,但到本世紀末,全球將有1/3的人口生活在平均氣溫高於29°C的地區。

熱浪的死亡率高,但報告指出,我們並非無計可施。多數熱浪都能提前預測,高溫預警措施不僅能有效降低傷亡,成本也相對低。

報告以印度阿默達巴德(Ahmedabad)市對抗熱浪的行動計畫為例,指出該計畫每年減少1100多人死亡。而對抗熱浪的重點在,當地社區必須在平時就有準備,等熱浪來襲時再求助外援已然來不及。

聯合國與紅十字會呼籲國際社會提供熱浪預報訊息、支援當地社區的預警行動、協助社區找到可永續的資金等。而人道組織正著手協助社區建立可擋高溫的綠屋頂、避暑中心(cool center)、或調整上課時間等,但規模跟進度仍遠遠不足。

聯合國人道事務負責人葛瑞菲斯(Martin Griffiths)表示,我們應立即為最脆弱的社區提供財政援助,否則,世界將面臨「更大、更致命的熱浪」。

註釋

[1] 沙赫爾地區:指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與中部蘇丹草原地區之間,一條長約3,800公里的地帶。橫跨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尼日、奈及利亞、查德、蘇丹共和國和厄利垂亞等9個國家。資料出處:央廣

heatwave report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和國際紅十字會共同發表熱浪報告。圖片來源:熱浪報告/紅十字會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許祖菱

傳播科系畢業後曾任新聞外電編譯、採訪編輯、自由影像工作者,現任職專注綠電與碳權趨勢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