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50年淨零規劃,電動運具是重要的一環。交通部22日召開「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提出明年起停止補助柴油公車,2030年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小客車及機車市售率100%等目標。
民間團體指出,目前方案以祭出補助鼓勵汰換為主,還缺乏以交通管理導向的誘因,電動機車的兩大痛點「價格焦慮」及「里程焦慮」也須加以處理;同為高碳排的遊覽車及大貨車,尚未有相關電動化期程,恐怕讓台灣跟不上國際腳步。
交通部提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汽機車市售率100%
我國2050年淨零路徑,交通部主責12項關鍵戰略之一的「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交通部偕同經濟部、環保署、內政部等相關部會規劃「提高電動運具數量」、「完善使用環境配套」、「產業技術升級轉型」三大策略。
在電動運具數量上,交通部首先規劃明年起停止柴油公車補助,2030年汰換1萬1700輛市區公車,並達成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預估一年可減量40.3萬公噸;電動小客車及機車將各自在2030年達成市售率30%、35%,預估減量74.8萬公噸及59.5萬公噸,並在2040年完成100%市售率的目標。
廣設充電設施作為配套,交通部鎖定公共停車場、電動車經銷維修場及加油站等場域建置,同時研擬充電設施規範、充電設施裝設申請單一窗口,促進充電設施普及化。而為了降低電動運具門檻,也有各種財務優惠作為輔助,例如免徵貨物稅、使用牌照稅免徵汽車燃料使用費、電動車停車費優惠、協助電動大客車業者申請優惠貸款等。
環團:電動機車最重要的里程焦慮、價格焦慮還未解決
運具電動化趨勢不可擋,22日的「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線上參與人數就高達200人,學者、民間團體及運輸業者都踴躍提出意見。荒野保護協會議題專員黃嘉瑩表示,鼓勵利用大眾交通工具才是最終目標,建議待電動運具達一定數量後,應規劃稅費優惠及貸款協助的退場機制。
機車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弘儒則說,願意配合推動電動機車,但響應環保也需「顧腹肚」。現在全台2萬多家傳統車行都加入轉型、若電動機車市場表現遲疑,轉型過程中只會產生更多疑慮,建議政府應持續電動機車換購補助政策。經濟部工業局組長林華宇對此表示,政府補助僅扮演「點火」工作,但後續仍會評估產業環境、技術及成本,再爭取下一期的補助、或環境建構的經費。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則認為,交通部現行規劃還缺少政策誘因,反而過於偏重電動樁設置或提出補助。他建議應從交通管理策略著手,例如增加電動車停車格或專用道,才能提升大眾運輸使用率及電動運具優勢。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民眾汰換電動車的影響因素,包含「里程焦慮」及「價格焦慮」兩大面向,交通部應建構完整政策誘因,若電動車售價昂貴無法解決,就要想辦法降低民眾對電動車續航力的質疑。趙家緯進一步以2030年公用充電樁目標推算指出,目前規劃顯然仍不足以化解里程焦慮。
台北市停車場商業同業公會總經理高秀枝表示,充電樁建置大部分都找停車場,但停車場業者大多不願負擔充電樁成本,政府應以補助鼓勵設置。另外,目前國內公有停車場都採免費充電,未來也應授權縣市政府開始收取充電服務費,讓這樣的商業模式延伸至私有停車場。
2030公車電動化 遊覽車、大貨車也高碳排 學者籲跟上國際
交通部規劃,現階段將優先推廣技術成熟的市區公車、電動小客車及電動機車,不過「遊覽車」、「大貨車」等高碳排車輛仍是市區空污重大來源,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就指出,應明確規劃兩者電動化期程,以降低未來推動目標及時程的不確定性。
趙家緯也提到,依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2030年全球平均有三成新售大貨車必須是電動貨車,國際上也對貨車祭出更多電動化要求,我國淨零規劃不應忽略大貨車。
公共汽車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張世峰則表示,2030年公車要電動化,但各級縣市皆有規定客運車輛最高使用年限,業者也會等到屆齡才汰換,建議政府應確保補貼能滿足業者汰換時的需求,否則恐會讓業者再次「走回柴油車老路」。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則質疑,交通部這份規劃卻「看不到縣市政府的角色」。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也說,即將登場的九合一大選,六都首長候選人都有提出各式交通減碳政見。交通部運研所副所長黃新薰回應,目前已規劃從2023年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從交通淨零示範區開始,後續將進一步擴展到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