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新建光電還需6萬公頃土地 民間呼籲提早社會溝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050年新建光電還需6萬公頃土地 民間呼籲提早社會溝通

2022年12月2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國發會將在下週三(28日)公布2050淨零路徑12項淨零關鍵戰略草案,這些具體的行動方案涵蓋再生能源、碳捕捉、運具電動化、零廢棄、自然碳匯等多個主題。17日經濟部召開戰略之一的「能源系統去碳化」社會溝通會議,說明我國2050年去碳化電力結構,屆時發電占比將是七成綠能、一成氫能、兩成火力。當中太陽光電預估2050年設置要達40~80GW,預期增加2~6萬公頃的土地需求。

距離12項淨零戰略出爐剩下一週,目前唯獨金管會主管的「綠色金融」戰略尚未召開社會溝通會議。


2050年將有60~70%的發電占比來自再生能源,可以預期未來數十年內將衍生空間需求衝突問題。資料照,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2050年發電占比 七成綠能、一成氫能、兩成火力

我國2050淨零路徑分析,碳排最大宗為能源類別,因此電力去碳化將是重要一環,國發會相應提出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儲能等戰略目標。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17日召開的「2050淨零轉型—能源系統去碳化社會溝通會議」上說明,初步推估2050年發電量約5000億度,再生能源發電量占60~70%,氫能佔9~12%,加上顧及能源安全下,搭配碳捕捉技術的火力發電20~27%。


經濟部模擬2050年發電狀況。圖片來源:經濟部簡報

能源局能技組組長陳崇憲進一步解釋再生能源部分,預估2050年太陽光電設置要達40~80GW,預期增加2~6萬公頃的土地需求;他表示,提升發電效率以降低土地需求壓力將是主要課題。而離岸風電預計設置40~55GW,地熱3~6.2GW、生質能1.4~1.8GW、海洋能1.3~7.5GW。

曾文生強調,再生能源推動面臨土地、海域空間限制,也必須考慮如何搭配穩定的電網與儲能技術,以及法規的修改精進。

能源局強調,由於再生能源的間歇性與不確定性,會導致傳統機組操作困難,加上設置地區分布過度集中,除了必須加強電網工程、提升電力傳輸能力,還需要配合儲能系統。如用於削峰填谷的電網端儲能,短期目標於2025年達1000MW、2030年目標3000MW。發電端儲能如光電結合儲能,短期於2025年達到500MW,2030年擴大至2500MW。


2050年夏季電力供需模擬。圖片來源:經濟部簡報


各再生能源2030階段目標。圖片來源:經濟部簡報

2050年氫能發電達一成 學者:仍欠綠氫規劃

氫能發電預計在2050年達到一成。然而,氫氣在轉換產製過程中也可能產生碳排,國際上依製程分為傳統燃煤轉換的「褐氫」、產製過程中進行碳排放捕捉的「藍氫」、以潔淨再生能源電解轉換的「綠氫」。

經濟部目標在2025年燃氣混氫發電累積裝置量達91MW,2030年完成5%氫氣混燒示範,希望國內自產藍氫最大供給量達6萬噸/年。

國際特赦組織研究員呂伊庭提醒,藍氫已是國際間規劃逐步淘汰的選項,不應將藍氫作為重點發展項目,呼籲政府應提高、加重綠氫的戰略位置,提早帶動眾多相關產業連帶轉型。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也指出,氫能是國家未來重大政策之一,目前這樣的規劃仍有不足,不僅5%混氫目標與工研院的建議有落差,也缺乏綠氫以及相關配套規劃。

新建光電需6萬公頃土地 民間籲先修復社會溝通信心

此外,經濟部預估單單為了建置光電,就將增加2到6萬公頃的土地需求,引發民間團體的高度關注。民間團體認為在推動能源建設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地方溝通,呼籲經濟部應同樣模擬能源轉型路徑上,將有哪些人受到影響,才能真正回應社會,避免綠能的社會衝突再度上演。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陳郁屏秘書長表示,土地牽涉層面很複雜,對於新建光電的空間問題,經濟部應提出涵蓋家戶、地方產業等大小層次的系統性規劃,「不能只喊需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劉如意也呼籲經濟部多方考慮配套,如每年針對用電戶進行容量分配與用電抑制等。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指出,經濟部僅針對2050電力供需提出模擬,卻沒有納入土地空間、環境乘載量的評估,呼籲應模擬路徑上將有哪些人受到影響、要付出多少代價,又或者不同情境之下該如何應對?如戰爭、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等,才能真正回應到社會所關心的問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目前最欠缺的就是社區溝通的規劃,未來發展前瞻能源也會遇到當前風電、光電的溝通障礙,政府應檢討當前機制,讓溝通進入社區,修復民眾信心。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承諾,溝通會議「只是個開始」,未來為持續和各界交換意見,建立協調機制,絕不會缺席溝通。圖片來源:會議直播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