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八哥也愛用交通號誌 公民科學監測揭北市築巢熱點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外來八哥也愛用交通號誌 公民科學監測揭北市築巢熱點

2023年01月12日
文:吳姿宜(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助理)、李培芬(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台灣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合適,擁有豐富的鳥類多樣性。即便在人來人往的都會區,也能輕易看見多種鳥類。沿著台北市街道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白頭翁、八哥、樹鵲、喜鵲,然而最常見的卻是外來種家八哥和白尾八哥。為防止外來種入侵,台北市藉由長期都市生態監測、公民科學數據累積,跨單位間彼此合作,要共同防堵外來八哥藏身街頭。

都市也常見的外來種白尾八哥。圖片來源:賴鵬智攝/Flickr(CC BY-NC-ND 2.0)

人為引入觀賞八哥 外逸反成野外強勢外來種

八哥因為叫聲多變響亮、善於模仿周遭環境或人類聲音,多被引入作為觀賞、飼養用鳥類,但隨著籠中逸出、棄養、放生等因素,加上野外適應能力強且天敵少,使其在野外大量繁殖,建立龐大族群,逐漸變為備受關注的外來物種。

外來種鳥類在野外與本土種鳥類競爭資源,壓縮到本土鳥類的生存空間,對於原始生態產生威脅者即可稱之為「外來入侵種」,家八哥甚至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之一。

根據中華鳥會2020年鳥類名錄,八哥科鳥類共收錄14種,其中就有6種為外來種,僅有一種為台灣特有亞種,也就是俗稱冠八哥的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此種於2008年因為數量減少而被農委會列為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冠八哥不僅數量較外來種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與白尾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少,分布地區也相較侷限,且近幾年發現冠八哥數量有減少趨勢,外來種八哥鳥類族群數量卻是明顯上升。

從左到右:白尾八哥、家八哥、冠八哥。圖片來源:趙偉凱攝/台北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BBS Taiwan公民科學調查 白尾八哥數量最多 分布最廣

擅長飛行的鳥類,移動能力極強,掌握全台鳥類族群動態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以及人力進行長期的野外調查,僅靠學界和政府的投入往往力有未逮。因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共同推動BBS Taiwan,希望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來協助資料蒐集。

BBS Taiwan是台灣第一個大規模調查的公民科學家計畫,首年於2009年執行,其後每年都採用相同的方式進行調查,調查樣區也逐年增多,至2021年已累計584個樣區。每個樣區以1×1公里網格為基礎,內含6-10個調查點,每個樣點的有效調查半徑為100公尺,樣點之間相隔200公尺以上,以避免重複記錄。調查人員會在每個樣點停留6分鐘,記錄發現的鳥種與數量,至今累計豐富的調查成果。

根據BBS Taiwan從2009至2021年的鳥類調查資料顯示,三種八哥鳥類——冠八哥、白尾八哥與家八哥在台灣的分布皆明顯集中於海拔500公尺以下平地,其中以白尾八哥分布最廣泛,數量也最多,其次為家八哥,而冠八哥的數量則明顯較少且集中於台灣西半部及台北盆地。

在歷年累計的584個樣區中,白尾八哥共於341個樣區有出現紀錄,其次為家八哥的248個與冠八哥的84個。最新2021年度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白尾八哥與家八哥分別於225個以及151個樣區被記錄到,明顯高於冠八哥的23個樣區數。從歷年最大紀錄數量也可以發現,外來八哥明顯高於本土種八哥。

BBS Taiwan調查點位與白尾八哥、家八哥、冠八哥分布圖。圖片來源:台灣大學空間生態研究室

台北市長期生態監測 發現外來八哥較其他鳥類更常見

台北市政府自2007年開始執行生物多樣性指標調查計畫,長期監測生物資源與其分布狀況,鳥類調查以繁殖鳥群與秋冬季遷徙性鳥群為主要對象。調查結果發現,就台北市來說,也是以白尾八哥與家八哥兩者較為常見。

2007-2021年間,調查人員每年以沿線調查法及群集計數法,在3-6月及9-12月分別對繁殖鳥群與遷徙性鳥群,進行兩季一次的調查。在陸域的34個樣區中,約六成(22個)有外來種白尾八哥與家八哥的物種紀錄,而冠八哥僅在12個樣區有出現紀錄,占樣區數的35%。

白尾八哥及家八哥的數量多且分布廣,在河濱一帶,白尾八哥的數量高於家八哥;家八哥則是在都市公園綠地較多;冠八哥的數量及分布樣區數皆為最少,較常出現於河濱及次生林植被豐富的地區。

根據台北市生物多樣性指標調查計畫,三種八哥鳥類於台北市的分布情形。圖片來源:台灣大學空間生態研究室

錏管管洞與橋梁設施成外來八哥藏身處

這樣的結果也不難聯想,當我們行經在台北市區的主要道路上時,常看見許多家八哥或白尾八哥停棲於路燈或交通號誌的標誌桿上,甚至於繁殖季時在交通號誌錏管管洞或是有縫隙的人造設施(如電箱孔洞、高架橋縫)中築巢繁殖。

這些堅固、溫暖且能躲避危險的錏管管洞或人造建物,是鳥類適應交通流量高、噪音與人為干擾多,以及巢位資源有限的都市化地區中,可供躲藏的地方。

家八哥(左)、白尾八哥(右)利用水平錏管管洞之情形。圖片來源:台灣大學空間生態研究室

黑領椋鳥於號誌上方築巢。圖片來源:台灣大學空間生態研究室

為避免增加外來種鳥類於交通號誌錏管管洞的繁殖機會,2017年起台北市工程處陸續對號誌管洞進行封閉工程,希望能降低外來種鳥類的族群數量。而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也於2016年起開始關注外來種鳥類於市內22條、共79.2公里主要道路的分布情形,追蹤外來種鳥類在封管前與封管後使用交通號誌的狀況,並比較管洞的存在與否對於外來種鳥類數量有無影響。

台北市22條主要道路樣線圖。圖片來源:台灣大學空間生態研究室

根據北市調查繁殖季期間外來種鳥類利用路燈與交通號誌的情形,結果顯示,在封管後白尾八哥、家八哥與輝椋鳥數量皆有些微下降,也從中發現外來種鳥類偏好直徑約為10公分且水平設置的錏管,其中白尾八哥的分布與水平錏管管洞的分布最為相關,輝椋鳥的分布則與高架橋最為相關,可能與其較喜好橋縫或橋梁設施有關。

2017年及2020年交通號誌之水平管洞熱區圖與白尾八哥點位疊圖。圖片來源:109年度台北市路燈與交通號誌外來種鳥類於繁殖季的利用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

2017年及2020年交通號誌之水平管洞熱區圖與家八哥點位疊圖。圖片來源:109年度台北市路燈與交通號誌外來種鳥類於繁殖季的利用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

2017年及2020年交通號誌之水平管洞熱區圖與輝椋鳥點位疊圖。圖片來源:109年度台北市路燈與交通號誌外來種鳥類於繁殖季的利用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

輝椋鳥使用橋縫外鋼材架。圖片來源:台灣大學空間生態研究室

雖然鳥類數量下降的原因很多,目前無法確定管洞的有無是否直接相關,但透過長年觀測可以了解外來種鳥類於台北市內的分布情況,也可以知道哪裡是外來種鳥類的分布熱點,供後續防治計畫研議。

外來種鳥類造成的負面影響甚多,例如取食農作物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噪音及環境衛生污染、對本土物種產生威脅、寄生蟲、禽流感、新興傳染性疾病等,甚至是威脅人類健康,種種都是大家應該重視的課題,面對外來種我們應保有「不放生、不棄養、不放養」的三不作為,一起防範外來種生物對於生態環境的衝擊。

※ 此文撰寫感謝「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提供調查經費以及「BBS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提供原始調查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