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義式燉飯的精髓,台灣傳統白米軟綿,相較於久煮還能維持形狀、米心吸湯仍能保持韌性的燉飯米,口感有不少差距。花蓮農改場23日表示,已研發出本土首款適合做燉飯的「花蓮26號」,針對我國每年從義大利進口百餘噸燉飯米的需求,可望大幅減少98%的食物里程。目前已授權三家廠商,將以契作方式量產燉飯米。
米心白白胖胖 本土首支燉飯米「花蓮26號」
花蓮農改場歷時七年育種,研發出本土首款適合製作燉飯的水稻品種「花蓮26號」。義大利燉飯講究香濃彈牙,精髓就在米粒要能吸飽湯汁、同時又不能輕易熟爛。道地的義式燉飯,使用的米通常進口自義大利。
「你去比賽,米心白白的通常會被打掉。」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楊大吉表示,花蓮26號打破了農民習以為常的想法,因為高比例的「心白」(白堊質粒)正是燉飯需要的。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黃佳興解釋,心白越高,就有越多孔隙吸附湯汁,花蓮26號不只心白比例高,還又大又胖、為中直鏈澱粉,因此十分耐煮、不易糊爛,能滿足燉飯講究的米粒完整、彈牙、吸汁。
花蓮農改場自2016年開始以義大利燉飯米品種「Vialone nano」作為母本,與台灣抗稻熱病、產量穩定的「台東30號」雜交,費時七年展開選拔、量產試驗、區域試驗、病蟲害檢驗,並在去(2023)年通過新作物品種審查。
黃佳興表示,燉飯米從義大利運至基隆港,要走1萬5000多公里,台灣近十年間每年進口100至200噸,若改用本土燉飯米,食物里程減為278公里,只剩不到2%。
米心不粉、特殊香氣 本土燉飯米表現更優
做義大利食材進口生意的協憶有限公司經理吳敏鍾指出,義大利燉飯米常有米心未熟的「粉感」,且香味不明顯,對國人來說較不適口,但「花蓮26號」的米心不粉,久煮仍彈牙還有特殊香氣,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會被認為是「好吃的燉飯米」。
吳敏鍾表示,未來除了供應國內義式燉飯需求,也希望推廣到鄰近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香港,再進軍歐洲。
燉飯的做法和台灣人習慣的加水燜蒸不同。記者會現場,遠雄悅來大飯店西餐主廚黃琦瑋示範烹煮技巧,強調燉飯的好吃秘訣是不要洗米、直接下鍋炒;一邊炒,一邊分次加入高湯和白酒燉煮,米飯會逐漸糊化、吸附湯汁。
黃琦瑋表示,日前曾拿「花蓮26號」與其他三款國外燉飯米試驗比較,發現本土品種吸水性強,能在形狀完整、米心有韌性的狀態下吸飽醬汁,並在咀嚼過程散發獨特香氣,為燉飯增添不同層次。
「花蓮26號」每公頃產量約4500至5500公斤,楊大吉表示,二期作產量雖較少,但直鏈澱粉比例較高。去年已小面積栽種,供應給部分餐廳,目前供不應求。現已將技術轉移給協憶、聯采兩家西式食材供應商,以及在地的富里鄉農會,廠商將以契作方式與農民合作。
想要購買的民眾,根據中央社報導,富里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表示,可等年底量產收成後洽詢富里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