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野生動物車禍 軟體建設優於硬體工程(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避免野生動物車禍 軟體建設優於硬體工程(下)

2007年09月28日
作者:曾榮英(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蘇維翎(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減少動物車禍發生機率 動物通道是最後手段

要解決與減輕動物車禍的發生,首先應釐清問題,通常可藉撿拾或記錄動物遺體,判斷動物車禍熱點路段、動物種類、發生時間與季節、氣候條件,進而了解容易發生車禍路段之環境特色,及道路設計之關連性。

國外文獻中常記錄以建置動物通道來解決動物車禍的問題,使得動物通道突然間變成炙手可熱的話題,例如,墾丁國家公園即曾考慮設置陸蟹通道,來解決陸蟹穿越台26線至海邊洗卵導致被車輛輾斃之憾事,玉山國家公園也設置獼猴天橋,希望台灣獼猴能應用,而減少穿越馬路被車輛撞擊的機會,而陽明山涵洞型動物通道,也證實有許多動物可以利用,並已有許多發表。

然而,要注意的是,生態課題若以硬體工程來解決,而未進行軟體改善可說先輸了一半。換言之,生態課題應該優先考慮經營管理等軟體手段,在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動物通道是逼不得已的最後方法。

以人類為例,減少學生被車輛撞擊,最有效的仍是完善的交通導護工作,設置人行陸橋或地下道則是配合性的措施。過去在工程上設置動物通道(包括魚道),只想到動物能不能順利穿越,但更重要的還有動物的意願(連人都會想圖方便,放棄走天橋而直接穿越馬路,更何況是動物)、動物如何知道這是通道、有些掠食者躲在通道中,通道成為陷阱等等,因此,生態保育人員,應將以動物通道解決問題放在對策的最後一項。

遺憾的是,許多軟體建設較不醒眼,不易獲得青睞,加上管理手段隨民情、政府組織架構、研究人員素質等,經常有截然不同的作法,在參考上有用的資訊通常不多。即使在國外的案例,我們仍多只看到硬體設施,背後的流程及經營管理的層面,經常被忽略。最典型者即為台灣的魚道,甚至是台灣的人行道,欠缺經營管理的手段,再好的設計都是惘然。

魚不走魚道,人不走人行道,通常都不是不能,而是不願。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以硬體解決問題,是最沒有效率及失敗率最高的辦法。預防重於治療,永遠是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的首要原則,依據人類的經驗,解決車禍的問題,通常以迴避、減輕與補救的順序進行考量與規劃。

設計出動物想走的通道

雖然以動物通道來解決動物車禍的問題,不是最值得鼓勵的辦法,尤其是新建道路,不應試圖以動物通道作為解決動物車禍的辦法,畢竟有太多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動物通道失去功能。

不過,在許多既有道路已知經常造成動物車禍,且無法有太多的調整空間時,動物通道通常是唯一可考慮的選項。

不同人車走不同路,不同的動物也走不同之動物通道,動物通道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不同的設計對不同動物的效果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動物通道設置第一要件,就是目標物種之確立。

為因應飛行動物,動物通道不一定是地下涵洞或天橋式的設計,有時則為空間引導之觀念,例如利用植栽或隔音牆抬高動物穿越道路之高度,或如國道紫斑蝶過境的蝶類生態廊道,於橋下設置紫外光等吸引裝置,達到誘引的目的,這些都是動物通道之種類。

 天橋式動物通道(Scott Jackson)地下式動物通道(Dwight Forsyth)

為提高動物通道的成功率,最重要的是設計過程中貼心的安排,有時小小的精心設計,卻能發揮極大的功能,例如為避免爬蟲類翻越動物圍籬,小小的L型擋板則有絕佳的功效。此外,針對不同的動物類群,設計上也必須加以調整,因此動物通道有非常多的類型,但無論是哪種型式的動物通道,都應有以下3種考量。

(1) 通行能力

動物通道目標動物之通行能力,包括功能及意願二方面的內涵,例如為烏龜設置的通道,要考慮烏龜的爬行能力,坡度太陡,則沒有辦法利用通道,即屬於功能性的障礙;此外,有些動物對於動物通道的設計排斥,即使其有能力穿越,但因遲疑而不願利用,例如一些排水管涵,雖然魚類有能力游過,但管涵內缺乏光線而使魚類懼怕而不願利用,則屬於意願性的障礙。

(2)入口設計

生態圍籬(Matthew Aresco)動物要使用動物通道前,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入口,如何讓動物知道這是動物通道是關鍵(可想像若道路的指引路牌都拿掉,外地人一定無法順利找到方向,尤其是高架或隧道,因不知通往何處,敢大膽嘗試的人不多)。因此,好的指引是通道成功的必要條件。

一般動物通道入口設計主要可分為主動誘導及被動誘導2類,主動誘導就是營造出讓動物自然進入的環境,例如利用光線、食物、遮蔽物等引誘方式,一些魚道會在入口處創造水花,吸引魚類前往,進而利用魚道,亦為主動引導的典型例子。被動誘導通常與動物圍籬併同設計,利用物理障礙使動物被迫按我們指定的路徑移動,而達到利用生物通道的目的。

 

(3)出口設計

動物通道出口是捕食者最佳的狩獵處,有些蛙類動物通道內或出口,有整群的蛇在等待,有效的動物通道反變成目標動物的陷阱。許多魚道出口,也常見到魚網的設置,在有用的動物通道上設置陷阱,對獵捕者是最有效率者,因此,出口設計也應考慮目標動物順利與快速逃脫。

此外,一些排水溝,因溝壁陡直的設計,導致許多小動物無法爬出,而被淹死、乾死或增加被捕捉的機會。許多排水溝便衍生增加動物逃離通道的設計,包括增設動物逃生斜坡或調整溝壁坡度等設計。

動物逃離通道(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知道缺點、加以改進 才能創造出完美的設計

國內動物通道除魚道發展時間較久外,為動物車禍所設置的通道不多,且多為試驗階段,雖有些功能不佳或尚待驗證,但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動物通道是否成功,畢竟我們連人行道或自行車道都做不好,短時間內設計出國際級的動物通道顯然是緣木求魚。

但重點是,我們要有一種機制,了解哪裡做不好,知道了缺點,再加以改進,才能創造出完美的設計。例如,日本上萬座的魚道有50%是失敗的,但經過不斷嘗試與改進,日本魚道設計已趨成熟。

動物通道不怕失敗,怕的是不知道失敗,而同樣的錯誤不斷再犯,就如國內的魚道設計,最大的問題不是魚道是否有魚在走,而是根本不知道有沒有魚在走,以致國內魚道技術進展緩慢。

在一些既有道路或路段造成動物死傷的課題,動物通道除了實質上降低道路對動物的危害外,也是生態教育的絕佳教材;經由一些告示,也提醒用路人及孩童的注意。動物通道不但使動物得以通達被道路阻隔的環境,也搭建人類與動物間久已封閉的聯繫橋樑。藉由動物通道,提醒道路單位除了人會發生車禍外,動物也會,在進行道路開發或改善時,記得有些小動物也須要要被照顧。

綠島蟹類通道告示牌(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