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前瞻(一):台灣環境議題與國際接軌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8前瞻(一):台灣環境議題與國際接軌

2008年01月02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文字整理:彭郁娟、廖靜蕙

歷年前瞻∣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時間:2007年12月26日下午2:00
地點:非政府組織(NGO)會館

2008十大環境議題前瞻論壇;圖片來源:台灣立報

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然而環境議題往往具全球性,舉世共睹的全球暖化問題,讓台灣無法逃避世界公民的角色與責任。2007年12月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3屆締約國會議(UNFCCC COP13)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表示,歐盟等多國已把氣候變遷在交易市場納入規範,而台灣以對外貿易為導向,未來要保持市場競爭力,就要符合相關溫室氣體排放要求。

長期投入海洋保育的鄭明修則呼籲各國政府應著手大幅削減漁船數量,以及提供每年高達250億美元的漁業補貼。台灣漁業已面臨嚴峻國際壓力,自我管理刻不容緩,否則如學者所預言2048年可能將沒有野生魚類可供人類食用。此外,台灣各離島的治理政策與海洋保育息息相關,他更建議主管全國政策與施行的行政院,必須以長遠宏觀的角度,積極規劃海洋或海岸法。

隨著全球化、貿易、交通、旅遊等途徑,外來入侵種正大肆佔領台灣。而歷年來台灣的重大農林漁牧疫情如福壽螺等,每年持續造成數億經濟損失的疫病,也多與外來入侵種脫不了關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董景生預言,一種附著於青蛙皮膚上的真菌疾病,目前已經在日本蔓延,台灣近期內可能也會隨著外來種牛蛙的擴散,導致壺菌(chytrid fungus)寄生到原生兩棲類,造成物種銳減甚至滅絕。若不及早預防,當真菌擴散後就要花費更多的資源進行亡羊補牢的工作。他呼籲台灣需有跨領域跨部門的高階部門進行整合,並加強相關資訊的公開化,經由全民運動,讓每個人都能協助減輕外來入侵種所造成本土生態系的損失。

2008前瞻:後京都時代 低碳發展路徑的挑戰

2008前瞻:從懼海到親海 建構海洋資源的永續價值

2008前瞻:面對外來入侵種挑戰 需有跨物種整合部門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