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番子坑溪整治有成 變身教學園區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后番子坑溪整治有成 變身教學園區

2008年06月10日
本報2008年6月10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后番子坑溪導覽牌位於台北縣雙溪鄉上林村的后番子坑溪,2002年曾因納莉颱風造成溪水暴漲,沖毀溪岸護堤,引發嚴重水患。在經過生態工程的整治後,已成功解決淹水問題,並成為第一個以生態工程為主題的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且於去年底獲得「第八屆公共工程金質獎─生態類」。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在上週五(6日)舉辦「公共工程品質研討及觀摩會」,邀請農委會水保局以及施工廠商東展營造工程公司,分享后番子坑溪整治工程的經驗,並前往實地觀摩整治成果。

營造自然環境 水中動物適得其所

后番子坑溪拱形落差工「當時生態工程還沒有一定的基準,只覺得要減少水泥量。」東展營造工程公司負責人潘山河說,國外的生態工程經歷長時間的演替發展,台灣尚處於起步階段,曾經請來日本教授福留修文指導拱形固床工的施工技術。拱形固床工利用力學原理,堆疊大小石頭連接至兩岸成拱形。

農委會水保局台北分局課長洪繼懋解釋,拱形落差工製造的高度,營造出淺灘、深潭等多樣化的溪流水域生態環境,也讓水流交互激盪、濺起水花、氣泡,有利魚類的生存。根據台灣師大教授汪靜明的調查發現,后番子坑溪內魚種相當豐富,包括鱸鰻、鯝魚、台灣馬口魚、石斑…等,共計有十幾種之多。

除了營造自然棲地的拱形固床工之外,沿岸還有以木排樁護岸和砌石護岸,木排樁間種植當地野薑花,越橘葉蔓榕生長在砌石的縫隙間,點點綠意襯托河岸。農委會水保局台北分局課長盧廷治提到,沿岸的植被可加強水土保持、保護河岸。

后番子坑溪護岸木排樁有人質疑,製作木排樁是否需要砍很多樹?潘山河表示,不論拱形固床工的石頭、石塊,或是木排樁護岸的木頭、木材,全部都是就地取材,以符合生態工程的精神。潘山河也坦承「之前為了尋找和木材傷透腦筋」,剛好附近山地的樹木因遭受蟲害而枯伐,所以有了木材來源;而拱形固床工的大塊石,是就近從牡丹溪取材,岸邊種植的野薑花,更是當地的代表性植物,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地參與  生態工程新契機

「原本的工程都是做完就結束了,后番子坑溪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後續的效應和當地人的參與。」現場一名工程師說。后番子坑溪在整治過程中,僱用當地員工,工程結束後,多名員工加入護溪志工的行列,颱風過後,都會主動進行固床工維護和護岸拋石保護的工作;而後續的經營管理,也多委由當地人執行。

除此之外,水保局也在雙溪鄉舉辦后番子坑溪的解說員培訓,希望園區持續朝向活潑精緻的教育特色持續發展。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每年有超過1萬人參訪,多由當地志工負責導覽解說。水保局表示,透過適當的溝通,當地居民對生態工程的態度,從懷疑逐漸轉向支持,並且親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