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生物多樣性大會 專家力阻海洋生物絕種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名古屋生物多樣性大會 專家力阻海洋生物絕種危機

2010年10月29日
本報2010年10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李鍾旻編譯;蔡麗伶審校

浩瀚無際的海洋,在地球表面可是佔有73%的廣大面積。然而,人們對於海洋中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卻是非常的不足。海洋生物生存的危機與海洋保護區的規劃,則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海洋生物所面臨的危機,日本的儒艮(dugong)便是一個典型例子。綠色和平組織目前正嘗試為日本沖繩的瀕危物種儒艮建立海洋保護區,並呼籲各國與會代表建立全球性的海洋保護區,藉以保育海洋生物。

為了實際了解有關本次名古屋生物多樣性會議(COP10)所討論的海洋議題遠景,《日本時報》對海洋與漁業方面的專家,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學者席馬爾(Francois Simard),進行訪談。以下節錄自訪談內容: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為何?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可歸納為兩類。第一類主要為人類活動,諸如過度捕撈、非法捕魚,以及漁業上的一些非法活動所造成海洋生物的滅絕。另外,海洋污染,以及船舶活動導致的外來物種攜入,因而造成的海岸生態系統瓦解,也是人類活動所帶來的主要影響。來自內陸的污染物,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些污染物往往藉由河川的夾帶而輸入海洋。儘管我們已採取多項措施來防範這些威脅。

然而,相較之下,也許第二類威脅所造成的情勢顯得緊迫得多。那便是氣候改變所帶來的衝擊,特別是海洋的酸化。

由於海洋不斷的吸收日益上升的二氧化碳(CO2),因而導致海洋酸鹼度pH值的下降,意即高濃度二氧化碳造成海洋的持續的酸化。許多的海洋生物,例如貝類,具有鈣化的甲殼,海洋酸化將阻礙其甲殼的鈣化生成;並且,牠們的外殼也會因酸性的海水而被侵蝕破壞。

儘管當下我們並沒看見環境改變所引起的劇變,但是,經推測的結果,假如程度再如此惡化下去,所有的貝類、甲殼類勢必將滅絕。並且,我們知道,海洋也終將面臨末日。

對過度捕撈有什麼看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75%以上的食用魚類遭人們過度的開發與利用。儘管當下我們並不能肯定人類對這些現有資源的利用是否已達底限,畢竟有些魚類適應性強,例如鮪魚這類能夠在熱帶至極地環境下生存的恆溫性魚類。但是,我們並不確定過度捕撈所引起的物種滅絕會導致何種災禍,當下我們應謹慎的採取行動,並進一步的限制或禁止某些捕魚活動。

是什麼原引致使捕魚業者讓資源耗損如此迅速?

首先,人口數量的激增,使得先進國家面臨糧食壓力。因此沿海地區的漁業活動也愈趨頻繁。先進國家的各種現代捕魚技術亦應運而生,例如發展出各類大型遠洋漁船。然而國家政府對漁業的草率管理,捕魚業者的過度捕撈魚苗,便超過了環境所能負荷的程度,造成了資源耗盡。與之相比,一些良好的實例,例如秘魯政府對業者所規範的管理制度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由於秘魯政府規定在特定季節裡限量捕撈,以避免超過自然的「額度」,因此秘魯漁民所捕撈的歐洲鯷魚(anchoveta),在自然界中能夠保持一定的族群數量,個體不會因漁獵活動耗盡。在日本,儘管外界對日本漁業的風評並不佳,事實上日本水產業者亦被國內妥善的制度所管理。

在日本,管理國家海洋生態系統的農林水產省,並未與其他國際環保組織有任何合作關係。這也是日本捕鯨行為之所以受到抨擊、無法取得國際間共識的部分原因。

各國是否認同海洋保護區的建立?

有關海洋保護區(MPAs)的建立的必要性,儘管我們缺乏科學上的證據,然而,無疑的,假使我們在劃分某區域停止漁獵行為,該處肯定能保有豐富的魚類資源。這點道理,人們甚至不需要任何實驗上的證據就能理解。當下我們正在籌措一些有關海洋保護區的協議。

當前之務便是取得漁業業者、科學家,以及國家政府的共識,以努力阻擋海洋生物絕種危機,並遏止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此次會議中,人人也均認同科學風險的估價結果。

生物多樣性會議上,我將樂見實現在2012年將10%面積的海洋規劃為海洋保護區的承諾。並且,此後我冀望能樹立新的遠景,在2020年時能進一步將保護區達到15%的海洋面積。

然而,單單研擬這些海洋保護區而不付諸行動,便會淪為所謂的「紙上公園」--劃分在紙上,卻沒有實質上的保護。此刻,我們需要國際間的通力合作,並且,對於孕育無數生命的海洋浩瀚,我們仍需要持續的學習並探究當中的生命內涵。

※資料來源:日本時報報導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