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 3000農民重返凱道 訴求土地正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雨滂沱 3000農民重返凱道 訴求土地正義

2011年07月18日
本報2011年7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張樂群、廖靜蕙、呂苡榕攝影

716傍晚,下起了大雨,來自台灣各地飽受徵地之苦的民眾(以農民居多)、各地自救會、支持群眾蜂擁至凱道前,紛紛撐起傘、穿起雨衣,參與這場土地正義的盛會。3000多人在滂沱大雨中高喊「堅持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並互相支持、打氣,為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再訪凱道。


大雨中,來自各地的農民穿著雨衣控訴土地徵收之不當。

凱道,權力的象徵。經過一年的時間,農民重回凱道,少了一份激情,多了一分失落寫在臉上。農民質疑,政府的誠信在哪裡?

隔天雨過天晴,夜宿的農民、群眾一大早起來祭天,將土地收成的果實獻給至高的上帝,感謝祂的庇佑。另一邊,住著最高公僕,對這連續24小時的活動不聞不問,甚至沒有任何人來關切,只有拒馬、警力。農民代表不進總統府,在凱道用殷實的日常工作提醒政府,不要輕估農民的意志。

守護土地正義的永生樹

由全國各大藝術學院的學生所組成的「美農小組」長期關懷農村現況,此次在凱道守夜現場搭建起3公尺高的大樹,定名為「土地正義永生樹」,象徵農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堅守「土地正義」的決心。


土地正義永生樹。攝影:廖靜蕙

「農村是台灣的根基,我們的社會能夠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全賴農村生產糧食餵養全民。」永生樹行動負責人湯翊羚說。在永生樹下,人們將承諾以及祝褔寫在小紙片上,掛到樹上。此後,都不忘了這一夜,在凱道所許下,為守護台灣土地貢獻心力的承諾。

優質糧食力抗徵地惡法

一開始凱道吸引人群的是爆米香的氣味,然後是那一響熟悉的「蹦」聲。這些香味是來自竹北芎林東海里的優質米,以及台中大雅的小麥。爆好的米香,工作人員傳送給現場的民眾,故鄉的滋味點滴在心頭。


爆米香的氣味,來自竹北芎林東海里的優質米,以及台中大雅的小麥。攝影:廖靜蕙

優質農產品擺滿現場,而且不只是擺飾,這次現場還發放東海米以及美濃的檸檬。東海米可是日據時代獻給天皇的優質米,歲月更迭,政權轉移,種出優質米的技術卻未失傳,甚至更精進,人民當上了主人,配得東海米。

另一個優質農產品的代名詞就是灣寶。灣寶,永不妥協的代名詞,在區域計畫委員會撤銷灣寶土地徵收案後,他們並沒有忘記那些有同樣遭遇的夥伴。716再度踏上凱道,人人頭戴西瓜帽,帶來最令當地引以為傲的西瓜以及當令農產品。灣寶人一而再以自己種出來的糧食證明實力。

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表示會繼續推動修法,「法(土地徵收條例)不改,不能安心,誰知道政府甚麼時候又會捲土重來徵收我們的地?」

被徵收的未來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跟著爸媽來到現場的小男孩,坐在自備的椅子上,他說,政府徵收農民的土地,「那是不是就不吃農人種的糧食?」跟著父母一起北上來抗議的小男孩,穿著反對文山工業區開發的衣服,拿著旗幟茫然地在台上揮舞;跟著鄉親上台表演的女孩們,利用暑假修習民主進程學分,捍衛土地權利。

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必須經歷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生錯家庭?還是,這些由你我組成的社會太不公義?

土地徵收3.0

攝影:張樂群

台灣農村陣線整理了13個自救會徵收資料,包括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等地,中央或地方政府以各種不同的名義徵地,目前已演進到3.0版,以改善「庶民」生活、合宜住宅為名義徵地,赤裸裸地以經濟發展之名的工業區、科學園區徵地只能算是傳統徵地的DOS版,而都市計畫則為2.0版。民眾常常要問的是,為什麼明明只需10幾公頃的合宜住宅,卻要徵收到上百公頃?

今年新增的土地徵收案,幾乎都是3.0版,庶民計畫貢寮示範區、機場捷運站A7站合宜住宅土地徵收、台中市南屯區文山工業區細部計畫。

在歌聲中……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攝影:張樂群

漫漫長夜,即使糜雨不絕,卻有幾位歌手帶來歌聲,陪伴民眾這個夜晚。林生祥、阿達、拷秋勤,或輕柔、或激揚、或熱烈,都在訴說,決不離棄農民以及土地正義的信念。

修法‧實踐土地正義

並不是一開始,人民就反對徵收,而是徵收的手法太殘暴!來自苗栗縣竹南鎮大埔的彭秀春家歷經過2次土地徵收,剩下6坪大的房子,現在又因位居角落,再度被徵收。政府口口聲聲表示,一定妥善處理大埔徵地,然而,充滿期待又隨著幻滅的一年過去了,彭秀春只能在總統府前這個舞台,頂著糜雨,一字一淚道出心聲,到底何去何從?

17日上午,農民在凱道上完成祭天的儀式,政大教授徐世榮大聲疾呼,立即停止個案徵收,修改土地徵收條例。他提醒政府,不要輕忽農民的意志。農民決定不到總統府陳情,台灣農村陣線也根據前一晚論壇結論發表「台灣永續未來關鍵十問」以及「2011全國農民重返凱道宣言」。

長達24小時的抗爭在此告一段落,而人民的意志及力量,也從此延伸,守護土地、守護未來的世代。


苗栗縣竹南鎮大埔的彭秀春頂著糜雨,一字一淚道出心聲。攝影:廖靜蕙


政大教授徐世榮。攝影:廖靜蕙


抗爭結束,維繫國家糧食安全的日常耕作也將在這群農民手中如常進行。攝影:廖靜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