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多元、分享、連結 開啟社區無限可能(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多元、分享、連結 開啟社區無限可能(上)

2011年08月30日
作者:鄭美華、蔡孟薰

前言

源於英國托特尼斯鎮的轉型城鎮運動,是群對在地發展有著高度熱情居民,著眼於氣候變遷、能源匱乏等當代重大議題,從在地的層級進行串連與重新配置(Relocalisation,指重新設計各項用以滿足居民生活的機能與服務,減少這些活動所產生的足跡)來有系統地回應這些議題所帶來的挑戰(例如:能源、食物、水等等),提昇社區韌性以減緩這些挑戰所帶來的衝擊。

2010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訪轉型城鎮的起源地托特尼斯,回到台灣後陸續與各界分享所見聞,再分享過程中漸漸發覺城市(例如:倫敦)與鄉村(例如:托特尼斯鎮)的轉型推展將會有重大的差異度,因此2011年資訊中心專案透過轉型城鎮網絡(Transition Network)的協助,選定都市型(Urban Area)城鎮作為重要參訪之地。

在7月31日,我們已經走訪轉型城鎮金斯頓(TTK,Transition Town Kingston),並透過參與它們食物組當中的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KRP,Knollmead Permaculture Reserve),體會轉型城鎮運動如何透過與在地既有組織的串連來發揮更大的效益。接著,我們會繼續走訪位於東倫敦的萊特斯頓(Leytonstone)以及回到轉型城鎮的發源地與轉型城鎮網絡的成員、當地議員以及在地商家進行深度訪談。

經過這系列專欄的介紹,筆者希望能從英國這塊土地上正在進行的一些實驗(生態村、轉型城鎮運動、慢城運動、穩態經濟等等),來發掘一些對於台灣有所啟發的故事,讓讀者們能心有所感、共同提出屬於台灣本土的永續生活方案。

萊特斯頓(Leytonstone)地區背景

8月4日英倫著名的陰雨伴著我們前往位於東倫敦的萊特斯頓。萊特斯頓為泰晤士河畔沃爾瑟姆森林地區(London Borough of Waltham Forest)的一部分,屬於高密度人口的郊區,距離倫敦市中心約為7英里。而萊特斯頓的名稱由來,據研究與附近的萊頓(Leyton)有關,由於聳立在Hollybush山和New Wanstead路口的石頭而得其名。

根據蘿絲.貝德羅女士(Ros Bedlow)表示早在1980年前,萊特斯頓的人口組成相當單純,大部分多為白種人為主,因此早期該地盛行種族歧視運動,到1980年後各民族構成之外來人口逐漸在人口比重上超過白種人。而多元人口的形成,也漸漸形塑出當地不同的文化風貌,各種新興的公司行號因而紛紛林立,現在只消一眼看招牌名稱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店是外來人所經營的。

轉型城鎮萊特斯頓:「活動,抓得住你」

轉型城鎮萊特斯頓(TTL,Transition Town Leytonstone)便是鑲嵌於上面的時空、文化框架之中,說TTL是都市近郊類型的轉型城鎮並不為過。TTL成立於2009年秋天,核心工作成員共計11位,目前並有200多名社區志願成員參與在各項工作當中。在繁忙的都市中想進行城鎮轉型,相較於鄉村地區困難許多,因此想抓住參與者的注意力,必須從能切合當地人們感到興趣的議題來著手設計相關活動。

TTL聯絡人蘿絲.貝德羅女士(Ros Bedlow)表示,近年來英國燃料、能源以及食物價格大幅攀升,已經讓一般的民眾深感物價對於生活的衝擊,因此轉型城鎮的幾個主要訴求很容易打入社區當中,每每在舉辦演講、紀錄片分享等活動都能吸引到許多熱心於氣候變遷、能源危機等議題的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然而,光只是傳遞重要議題本身並不足以讓人們願意持續投注時間與精力,因此TTL更近一步著手將生活不同層面的大小事情,精心包裝成許多與城鎮轉型精神一致的主題活動,讓社區各個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蘿絲.貝德羅還認為,只要找出人有興趣的主題,例如:拼布編織、地毯-窗簾改造、舊衣重製、紀錄片放映、社區農園、生態詩歌朗誦以及讓有環境意識的人暢所其言的「綠飲」(Green Drinks)聚會等等,自然就會有喜歡的人來參與。而透過活動的多元性,TTL能增加與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社區居民的互動頻率,更廣泛邀請人們參與轉型城鎮這個訴求簡單、但卻多元豐富的運動。

蘿絲.貝德羅說:「在參與集體活動時,人們需要感受被重視,而這些活動就是為他們精心設計的。」故多元活動可以說是TTL目前經營的重要方向,單就萊特斯頓地區來說,活動參與者多為學生、退休者跟工作兼職者等族群,雖然目前的工作已有累積一些成果,但仍有許多推廣的空間。

轉型城鎮萊特斯頓的活動簡介

1. 紀錄片放映(Film Screening)

紀錄片放映不應只是播放影片這麼簡單。TTL除了會邀請導演參加放映會並參加社區論壇,讓導演可以有機會與居民互動,並讓居民可以針對在地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來進行深入討論。此外,TTL也相當強調參與者彼此之間分享觀點與想法的重要性,因此會在進場的時候給參加者三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每種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你對於今天放映會所提出議題的看法、你認為社區能做哪些事情來回應、你認為在個人層次上你能做些什麼事情來回應,並在會場後面準備海報板讓人們可以在會後將這些意見張貼在上面,透過這個方式除了能讓人們更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也能鼓勵他們對於社區與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出承諾。

2. 綠色飲酒會(Green Drinks)

在社區中實際上有很多人對於環境保護相關議題非常在行,可是卻苦無沒有一個場域可以讓他們暢所欲言,若是能創造一個這樣的場域會產生出怎樣的火花呢?1989年在倫敦地區由愛德華.達史菲斯基、保羅.史考特等人發起的非正式活動,目前已經廣泛散佈到不少大城市裡面,成為綠色環保人士間非正式的網絡活動之一。TTL也將這個活動引介到萊特斯頓當中,讓人們在放鬆的狀態下,透過喝小酒、談環保、談環境的方式將人們串連在一起,對於生活在倫敦這種大都市的上班族來說,喝上一杯又能暢所欲言談環境,何樂而不為呢?

3. 生態詩歌朗誦(Eco Poetry)

沒錯,就是詩歌朗誦!但不是朗誦唐詩三百首,也不是朗誦大文豪莎士比亞的16行詩或是著名的4大悲劇,這些嚴肅的東西跟生態詩歌朗誦肯定無緣。人們有些時候需要用精鍊的語言,來對於政治時事、環境等議題發表一些感想,不論是透過哪種呈現方式,滑稽戲謔也好或憤世嫉俗也罷,透過這種自創詩歌、自行朗誦給大家聆聽、評論的過程,人們發現彼此的距離更近。

4. 實用性活動(Practical Events)

現實生活中,光靠大議題是完全沒辦法讓人們長長久久地投入,成功的運動需要更實際、實用的活動,讓人們可以在實作中看到成果,並對這些親手做出來的東西感到肯定與滿足。蘿絲.貝德羅女士舉例她們會定期針對社區中的女性成員舉辦拼布班、編織班等課程,將社區居民淘汰不用的布料或是地毯、窗簾,透過精心設計與巧手縫紉重新賦予這些「破爛」新的樣貌。透過手作,將環保回收等理念輕鬆融入生活,這是TTL推動轉型城鎮運動的另一項絕招。

而回頭想想台灣,其實我們也有許多小眾團體具備相同的精神,慢慢推動著一些方案,譬如台北士林區有個生活者工作坊,結合環保與社會輔導領域,透過一些手工活動來輔導精神障礙者培養技能,而這些活動有:將廢油做成肥皂、回收廢棄雨傘並利用雨傘布做成拼布包等。透過更大層面來整合這些小活動,或許也能替我們的社區創造出不同的新局面。(明日待續)
 

※ 編按: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多元的活動讓人感受到推動小組的活潑與熱情,本著分享的精神他們邀請社區民眾參與,不強求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慢慢改變過度浪費的生活習慣。而談到城市郊區的糧食供應問題,及如何與政府合作,萊特斯頓又有什麼看法呢?請繼續收看明日專欄。

 

【延伸閱讀】

 

※ 本系列專文感謝  贊助刊出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