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祥邊坡工程 恐阻斷百年石門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小天祥邊坡工程 恐阻斷百年石門圳

2013年01月11日
本報2013年1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V字形小天祥峽谷,一向是花蓮豐南村的經典地標。此地的吉哈拉艾部落2012年5月由縣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保存維護工作才待開始時,卻傳出公路總局規劃進行小天祥峽谷全段邊坡整治,因工程範圍涉及文化景觀劃設範圍、也將影響百年水圳石門圳,卻未辦理地方說明會即完成施工規劃,引發當地民眾疑慮。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地標-V字形的小天祥峽谷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得知後主動聯繫公路總局,並於下週三(16日)邀請文資和建築專家與公路局研商工程規劃內容。

由公路總局第四區工程處規劃的這項工程,邊坡整治範圍有622公尺,範圍小天祥峽谷,全部位於文化景觀範圍內。依據工程規劃案簡報和細部計畫,工程分兩段:(一)現有兩隧道之間的公路距離437公尺,預計施工內容為:隧道內側噴漿52公尺、兩處明隧道工程105公尺、掛網植生265公尺、6處噴泥土縱洩溝, 合計422公尺;(二)石門橋和五號橋間的公路距離185公尺,施工內容為兩處明隧道工程99公尺、掛網植生86公尺、4處噴泥土縱洩溝,合計185公尺。

工程相關費用總計7800萬,工期是365日,將於今年初發包施工。依簡報內容,似未進行台23線交通運輸需求分析和預測。

工程恐危及石門圳

據工程規劃資料,所有公路邊坡工程剖面圖中,皆未標示公路下邊坡的石門圳。長期陪伴吉哈拉艾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表示,石門峽谷邊坡,長久以「小天祥峽谷」景觀聞名,為富里鄉及豐南村的重要地標和風景資源。

李光中說,貫穿峽谷的石門圳,建成於1928年,已近百年歷史,為早期東部原漢合力開鑿之水圳範例,持續維護使用至今,可說是活生生的古蹟。

沿小天祥峽谷岩壁上有1928年開闢的石門圳文化資產(攝影:李光中)

據介紹,此地雖以小天祥著稱,但岩石屬於火成岩類,和太魯閣峽谷的變質岩有不同的景緻。公路邊坡分布有異葉卷柏、萬年松、彎龍骨、金花石蒜(龍爪花)、太魯閣櫟等原生種岩壁植物,常吸引山羌和山羊覓食;其中,金花石蒜更已列入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中的「嚴重瀕臨滅絕」種類。

在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都是非常珍貴之地。除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外,也列入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灣地景百選」中,具有國家級自然地景的價值。

在缺乏自然和文化資源調查之前提下,居民擔心公路邊坡施工和營運期間,施工擾動可能破壞水圳灌溉功能,使得原有之石門圳文化資產、峽谷自然地景和岩壁動植生態資源遭受破壞而無法復原。

只有3處岩壁須處理 卻編8000萬預算

據工程規劃簡報內容,「現況評估大致有三處目前岩壁裸露植生狀況不佳、坡面岩盤節理相當發達、坡腳亦有碎石堆積狀況,顯示落石潛能相當高」。李光中認為,若是如此,應就3處邊坡研提各種方式和預算之整治方案。但公路總局卻仍執意全面施作,似乎以完成執行預算為主要目的。

石門圳不僅為依法登錄的文化景觀,更是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農民日常賴以耕作之水源,灌溉面積將近20公頃,農民非常擔心公路邊坡工程可能破壞水圳和水源。周一(7日),豐南村民在社區自行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居民非常關心邊坡工程對石門圳的影響,不但明隧道下邊坡有岩栓、噴漿和縱洩溝等工程,而且明隧道上方斜坡正好形成讓落石打中水圳的效應。

居民期待公路總局早日到社區辦理說明會,說清楚施工內容和可能的影響。

小天祥峽谷今昔空照對比(李光中提供)李光中認為,除非施工單位具鬼斧神工之能,百年石門圳恐遭全面摧毀。他說,台灣山地多,公路不乏峽谷邊坡,其安全維護應同時採取如:設置危險區警示標誌、隔離危險區(例如颱風、豪雨時暫時封閉路段)、宣導防災教育、強化居民和遊客環境識覺等「非工程管理」工作,非僅就邊坡整治能竟其功。

李光中也指出,比照歷年空照圖,本區峽谷是比太魯閣峽谷安全,小天祥邊坡植被覆蓋良好,只是部分邊坡被挖有些裸露,只要每年比照太魯閣國家公園刷坡就可降低落石危險。

小天祥峽谷公路對岸邊坡植被覆蓋相當好,公路邊坡是因為道路開挖才裸露。上邊坡可見幾道蝕溝,但蝕溝內植被覆蓋良好。因此平日有小落石,豪雨則引發蝕溝沖刷帶下較多落石,偶有較大規模的岩屑滑落。

「豪雨避免通行,是在地行之有年的方法,有助維持峽谷和石門圳原貌。」李光中說,蝕溝問題處理,需專家討論和居民抉擇;而明隧道不但施工時造成極大擾動,施工時和完工後皆直接威脅石門圳灌溉和巡水安全,以及百年水圳的歷史價值。

花蓮縣文化局已發函公路總局,要求提供資料送文化局審議。公路總局回覆將責成第四區工程處全權處理,並將於近期辦理地方說明會,依據地方說明會情形,進一步決定是否依原工程規劃案內容發包施工。

已有學者指出,公路局和包商掛網植生恐引發「外來種入侵」的問題。學者表示,公路局的植生綠化要求包商要有一定的存活率,為了交差,包商都使用競爭性強的外來種,間接助長外來種入侵。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