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請神容易送神難】從中國症候群到車諾比爾症候群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核──請神容易送神難】從中國症候群到車諾比爾症候群

1986年05月11日
作者:楊憲宏、卓亞雄、蘇蘅

症候1:爐心熔化惡夢成真

蘇聯基輔車諾比爾核能發電廠發生本世紀空前的核能電廠大災難,已證實是一件核能惡夢中的惡夢──爐心熔化事故。這種事故多年來是主張發展核能電廠的人,心中最害怕發生,也是極力向外界表示「不可能發生」的事故。因為核能電廠的設計是「深度防禦」,從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看,所謂「深度防禦」恐怕還是核能專家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在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哩島事件」發生之前,全世界的核能專家腦中根本就沒有「爐心熔化」這樣的想法。「爐心熔化」是核能電廠發生事故最嚴重的一種狀況,反對核能發電的人士曾把這種事故命名為「中國併發症」,他們假想,動力反應器超高輻射物質爐心在冷卻水系統失調之後,高達攝氏2700度的輻射物質會熔化反應器壓力槽及圍阻體底部,進入土壤,反核人士危言聳聽.說:「會從美國穿過地心,一路到達中國」。這是「中國症候群」名詞的由來。

爐心熔化事件雖然不至於如反核人士所說會「熔穿地心」。但超高放射性物質熔穿圍阻體進入土壤,再出土壤向四面八方擴散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的。

在三哩島事件發生之前,致力發展核能電廠的人,根本認為「爐心熔化事件」是杞人憂天,在重重防禦下的核能電廠不可能發生這種荒唐的事。言猶在耳,三哩島事件就發生了,三哩島事件超乎專家所想像,竟然「差一點」就發生了「爐心熔化」從此以後,許多關心核能的人士,不再那麼相信所謂核能安全保證,甚至懷疑核能工業界是否已經為了維持他們的經濟利益而隱藏了某些不利核電安全的事實。

1971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為了指引核能電廠廠主撰寫環境報告,曾將核能電廠所可能發生的事故由小到大分為9類,到第8類為止的事故是「設計基準事故」──也就是核能專家所假想可能發生的事故,核子設施之設計必須能承受這種事故。第9類事故是「超出設計基準」事故,也就是各種防禦系統相繼失靈終於導致爐心熔化。

所謂「超出設計基準」事故的意思是,核能專家也想不到會發生的事故。美國核能專家一直認為「此種事故發生可能性很小」。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民國73年6月編寫的「核能安全專欄」中有關爐心熔化的機率。曾指出「對每個反應器而言,每年約在10萬分之1到萬分之1」。

從基輔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看,所謂「10萬分之1」的機率,並不是太低的機率。

三哩島事件發生之後支持核能的人一再對外澄清「三哩島事件雖有部分爐心熔化,但也僅上於此而已,「中國症候群」並未全部發生,反應器槽未被熔突圍阻體仍然保持完好」來安慰自己,基本心態還是認為「爐心熔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防止這種事故發生的設計,也上於「列入考慮的趨勢」而已,還是不打算去防禦。

目前證實車諾比爾核電廠的外封,並無圍阻體,臺電公司一再強調我們的核電廠「有圍阻體」與他們有所不同,有無圍阻體與不會發生爐心熔化事件根本不相干。而發生爐心熔化事件後,到底會對千里之內環境造成什麼樣的災難衝擊也是無法估計。這些事實都是支持核電人員所最「難以啟齒」之事。

車諾比爾核電事件是第一次告訴世人,核電廠「爐心熔化」事件是有可能發生的。

整個事件更教我們確信核能的不確定性及未知部分是連專家也沒法有十成把握控制的。如果核能發電的廉價發電成本優勢,不能夠超越不確定及未知部分的負影響,則所有的用電戶對核能發電不能不持較為慎重的態度。

烏克蘭核能電廠爐心熔化,對我們確實是遠在天邊,但是至少證實,核能的不確定和未知部分,還是商業用核能發電至今無法克服的危險,我們要廉價電力,但是更要安全的電力,對於核能發電,態度上審慎度的調整,是基本且必要的。在世界核能工業頻頻出事的狀況下,臺電恐怕不能太掉以輕心。出了任何不幸事件,都很難向臺灣地區民眾交代。

卓亞雄、楊憲宏合寫  原載民國75年4月30日聯合報3版


症候2:「小太陽」使核安理論大動搖

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發生「爐心熔化」世紀大災難後,停留在大多數驚慌人群心中的疑問是:假如「爐心熔化」發生在自己國家的核能電廠的話怎麼辦?

「爐心熔化」是目前世界所有核能電廠的設計所無法對抗的意外。依照歐美先進國家設計核能電廠的防禦能力,只能對抗比「爐心熔化」輕微的意外事件。

一旦「爐心熔化」發生,核能電廠會逐漸變成一個高熱不可接近的「小太陽」。溫度高達攝氏2700度,在這個溫度下,已沒有任何物質能夠不融化焚毀。更別談如何防禦或如何解除區域性核能危機。

半衰期長達千年萬年的放射性核種會隨著核分裂反應不斷釋出、累積,高溫高熱更會逐漸造成高壓,使這些可怖的高輻射性物質向四面八方擴散。能成為蒸氣揮發的物質更乘著高溫衝向高空,隨氣流散向千里之外。

全球核能界對真相瞭解的愈多,愈發的正視我們對核能究竟還有多少未知,這些未知的部分,是否經由增加安全投資可以克服,面臨我國核能四廠興建與否的關鍵時刻,蘇聯這次爐心熔解事件,對我國今後核能政策更具啟發性。

臺電對基輔電廠發生事故,提出該反應器是老舊設計,以及反應器外沒有包封容器,來證實我國的6個機組要遠比蘇聯的好。這個說法就核能理論和既有質料來分析,相當值得商榷。

車諾比爾電廠出事的反應器是石墨輕水式反應器(LWGR),這型反應器是否老舊,資料上顯示應屬未必,確實,LWGR反應器在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1984年4月份的資料,確實只有蘇聯有,而且有26個機組之多,但是車諾比爾這一機組卻是1977才開始運轉,而且同型機組車諾比爾還在1983年動工興建了裝置容量95萬瓦的第6號機組,目前還在施工中;同時,IAEA的資料蘇聯早在1955年便開始核能發電,對核能發電的經驗及技術應該均無問題。

車諾比爾電廠的機組有沒有包封容器,似乎到目前還是有待查證的,即使有他封容器,面臨「設計基準事故」以外的爐心熔解,理論上根本也不能發揮「包封」「中國症候群」所認為「爐心熔化」時攝氏2700度高溫。因此圍著有沒有包封容器作文章,根本上不具意義。

包封容器對於核燃料護套層的破損,含放射性廢水外洩等輕微核能機組事故,是可以發揮作用,但是爐心熔解的發生,根本就是設計基準不敢去談,也沒有辦法處理的事故,自然在設計基準內的包材容器是根本不發生作用。

防止爐心熔解就目前核能發電的「深度防禦」作法,顯然還是束手無策;爐心熔解歸類為「冷卻系統」事故(LOCA):反應爐的冷卻系統一旦失效,在核能機組的設計上,還有最後一步救命的措施「緊急核心冷卻系統」(ECCS),這套系統會立刻灌進數萬加侖的水冷卻核心:但是問題是這套系統在這次事件前從來

沒有電廠測試是否有效;車諾比爾發生爐心熔解,ECCS當然未發生作用;稍早美國Aerojet核能電廠進行一系列ECCS小規模試驗,結果是完全失敗,面對這個未能克服的關鍵設計,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確實還是有大問號。

對車諾比爾電廠事件真相知道愈多,就對核能電廠的安全信心愈小,可以預見的是,「車諾比爾震撼」,將迫使全球核能工業界再度檢討,安全防禦是否應該繼續增加,只要這個答案是肯定,那麼核能安全投資勢必無限增加,用容忍「風險」去換取「便宜電價」的時代,應該已經過去了。臺灣核四廠所面臨的也是這樣的一次世界性風暴──還不到下結論的時候,因為核能未知的東西實在還是多得難以想像。

卓亞雄、楊憲宏合寫  原載民國75年5月1日聯合報3版


症候3:有誰還敢說「不需疏散」?

今年2月號的蘇聯生活雜誌(Soviet Life)有一篇對蘇聯核能官員的訪問記,記者問,為什麼在離開240萬人口的基輔市,僅僅60英里的地方建車諾此爾核能電廠,官員的回答是「核能發電不可能有嚴重事故發生。」

前2天的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爐心熔解空前災難,讓全球關心核電安全的人士,重新檢討核能的安全哲學定位該在那裏;當然,如同臺電和原委會所說,我國核能安全哲學走的是美國嚴格要求路線,不同於蘇聯連圍阻體都不要的低標準,但是參考其他國家對這次事故的應變態度,我國核能當局也應當未雨綢繆。

美國的反應相當直接,前天(4月29日)成立一個跨部會的特別委員會,專門研商如何防止這次事故危害,日本也對所有核能機組進行特別檢查,同時施放高空汽球,進行偵測,英國重新評估燃煤機組與核能機組的安全性與經濟性,就連近鄰菲律賓也暫時擱置了一座核能機組興建。臺電核能電廠並未特別不同於歐、美、日核能電廠,歐、美、日等國家忙著動作,希望檢出自己的核能電廠有無「爐心熔化」的潛在危機時,臺電公司與經濟部卻只口頭保證,毫無應變動作,是令人費解的事。

車諾比爾發生「爐心熔化」是在二套獨立「深度防禦」冷卻系統全數失效,大出蘇聯科學家意表情況下發生的。臺電的核能電廠所仰仗的防禦系統在設計上未必優於車諾此爾,小心一點的假設,至少應該包括,防禦系統的電腦程式可能有未發現的缺陷──也就是一般電腦術語中的「蟲」。或是維護防禦系統的例常工作中出現缺口──人為的誤失彼忽略了。

三哩島事件的檢討曾經指出,為什麼當冷卻水已遠低於爐心過熱臨界點時,電腦指示器還顯示著「滿水位」,原因赫然是,一名三哩島冷卻水系統維護工人,在檢修管道系統時粗心倒裝「活瓣」,因此使電腦指示器無法顯示出實際水位。

三哩島問題顯示出來除了人為疏失外,很明顯的所謂「電腦偵檢系統」也是不怎麼精密的,一個倒裝的活瓣就可以「戲弄」偵檢系統團團轉,幾乎出了大禍。

車諾比爾的偵檢系統問題一定此三哩島嚴重。可怕的是,車諾比爾出事於三哩島事件之後,極顯然的,三哩島的經驗並未使所謂「緊急爐心冷卻系統」更趨完備,科學家所謂不可能的「爐心熔化」終於還是出現了。

美國的核能管制委員會最近的一分研究報告更指出,未來的20年內,核能機組發生爐心熔解事件的百分比高達45%,這個數字目的在告訴核能發電當局,真正的核能安全,從態度上先得承認萬一核電發生危害,再大的國家也承擔不起。

核燃料逸散出來的放射性物質中,碘對人體響影很大,會經由牧草、牛乳的途徑進入人體集中在甲狀腺,鍶會被人體骨骼吸收,其他的銫也對人體有危害,這些還是較輕的放射性物質,萬一爐心熔解產生的鈽(PU)進入土壤。只要人體吸入1‰克,肺臟即會全面纖維化,數小時即造成死亡。

放射線所產生的生物效應最恐怖的並不是癌症或是迅速死亡,多年來最讓生物科學家感到困擾的是對基因的影響,輻射物質與從爐心噴出的放射性核種,加重了環境輻射量,會使全人口基因庫受損率大量上升,對將來後代誕生死胎、畸胎、不正常嬰幼兒以及癌症發生率都有巨量之影響。

可慮的是,這些效應都是在20、30年後,才會逐漸顯露,車諾比爾事件所造成的全球傷害,事實上要到20、30年後才能完全看出「失誤的核能」有怎樣邪惡的本質。

在車諾比爾震撼之後,其實是臺電核能部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機會,也是趁機檢討自己,評估自己防禦能力的大好機會。最應做的事之一是修正災難處理原則,臺電公司一向認為核能事故發生後「不需疏散」當地居民,因此從來沒有為附近居民演習疏散。車諾比爾事件之後,臺電應重新檢討「疏散計劃」的必要性,畢竟人命還是比核電廠重要太多了。


症候4:還要「核四」嗎?

美國德州大學電機工程能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謨星在「車諾比爾震撼」之後表示,今年5月底的美南國建會上,有關核電的旅美學人,將集中話題討論臺灣地區發展核能在安全方面應有的態度。

陳謨星曾任臺電顧問,他說:「世界出了這麼大的事,臺灣地區核能策略也應該重新評估,政府要多聽聽幾方面專家的意見。」陳謨星指出,多年來臺灣的核能策略完全是「少數專家」的決議,他認為這種狀況很難確保核能安全。

由於陳謨星所指「少數專家」本身就有偏好核能的傾向,陳謨星認為「核能安全」的問題恐怕在此「偏好」下被忽略。在蘇聯出了核能大事之後,多位旅美學人都深感不得不直言不諱了。今年美南國建會「核能話題風暴」已在醞釀。

這個海外核能討論將全面觸及「核四廠有沒有必要興建」這個議題,部分旅美電力供應輸配專家,已指出。臺電公司今後的電源策略應該放在如何調整離尖峰的差度以及重整幾個非核電舊有電廠,加強經理電力的效率,而不是再興建核電廠。

核能四廠興建與否,目前還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做評估,蘇聯核電廠發生「爐心熔化」事件,將來評估因素中,勢必不能不列入重點討論。陳謨星說:「那簡直像一顆高熱炸彈,圍阻體有什麼用?」。

這是當初評估核四廠時所未料及的意外,將來這分評估報告,應該緊急列入此事故的可能經濟社會傷害。

早在1957年WASH──740核電廠主要意外事件的理論,可能性及後果研究報告,以一座離都市30哩約50萬瓦電廠爐心熔化,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財產損失及受災面積等數字,皆是令人心驚的數字,以後的類似研究,更增大了對災害的預估;比較臺灣地區的地小人稠,核能機組的發電裝置容量遠劣於研究的假設。可能的預防措施更應虛心的緊追核能先進國的先進措施。

在宣導上,不應再拿全球性的低危險機率要人民安心,事實上核能事故與安全即使是同一藍圖,同一機組也不代表有相同的安全機率;最重要的是臺灣地區已經有6座核能機組,正如同在地上看飛機。可以認為飛機很安全,但是對坐在飛機上的人,安全機率就必然遠低於在飛機下的數字,空拿一個無意義的「普通機率」,不考慮臺灣島上有6座機組的「條件機率」,基本上不是個健康面對事的態度。

美國核能管制有關當局最近面對蘇聯「爐心熔化」事件,在對核能安全的整體態度上,已有轉向嚴格態度。1983年,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發表一篇SECY82-219文件「輕水反應器放射源頭再評估現況報告」曾指出「放射源頭」一一反應器事故發生時,會洩漏到圍阻體之外的放射性物質的量──的管制可以管得鬆一點,論證基礎是在「爐心熔化」每1萬分之1反應器運轉年才會發生一次。現在這個比例已至少上升了100倍,核管會對「放射源頭」的管制不得不面對現實,要趨嚴格。這些因素目前都在「沸騰」中,核四廠的興建問題,以及今後臺灣3座核能廠的安全策略,恐怕都要隨之有重大改變。

原載民國75年5月3日  聯合報 3版


症候5:所有「不可能」都發生了

民國73年6月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編印的「核能安全專欄」中一篇「核能電廠緊急計畫」的文章有兩段話非常值得關切。

「……祇有在預估個人全身劑量超過10侖目才執行疏散而核能電廠事故使民眾個人全身劑量超過10侖目實在是很不可能的事。……所以執行緊急計畫不一定就要執行疏散,執行緊急計畫也不等於執行民眾疏散。」

在結論部分這篇文章指出:「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目前核能界在計算放射性物質外釋時所做的假設過分保守,如果將來這能夠正式被證實,那麼即便嚴重的爐心熔化事故真的發生,外釋的放射性物質的量也很有限,屆時甚至都可以不必再有緊急計畫了。」

蘇聯車諾比爾核能廠事故發生後,重讀這份國家最高核能管制機構對「核能安全」的看法,令人感到臺灣地區的核能安全意識有待加強的部分實在太多了。

來自華盛頓的消息,美國政府成立「車諾比爾事件向總統報告工作小組」最近的情報顯示,在車諾比爾附近地區輻射全身劑量在20侖目至數百侖目之間。

這個數據完全否決了原子能委員會與臺電的資料所說:「全身劑量超過10侖目實在是很不可能的事。」

臺電公司在幾次與國內醫學界辯論核能安全問題時一再表示:「讓民眾就地掩蔽比疏散還安全。」他們的假設是一、爐心熔化事件根本不可能發生。二、即使發生了放射劑量也不會超過10侖目。現在看見車諾比爾慘劇,已證明原子能委員會與臺電的「假設」是錯誤的。

在發展核能的急切心態下,兩機構一向非常有自信於核能廠不會出什麼大事,甚至一再低估爐心熔化的可能以及事故後的破壞力,因此才會有「甚至都可以不必再有緊急計畫了」這樣輕率的話出現在文章上。

從臺電公司與原子能委員會所發表的文件資料,可以比對出,車諾比爾事故對兩機構的人員應是一次十分結棍的教訓。他們過去所自信的,所宣稱不可能的,所認為不會發生的,完全在車諾比爾事件中全部成為事實。從車諾比爾事件之後,全世界對核能安全的看法,將有巨大的改變,臺灣地區的主理核安事務的人員也應有所省思。緊急疏散計劃長久被以多種奇異理由解釋為「掩蔽比疏散好」而有名無實擱置,自有核能電廠以來,原子能委員會與臺電也不曾真正演習過廠外民眾疏散。有的只是簡報室裡「沙盤作業」而已,車諾比爾事件之後,有關單位是不是該面對這個人命關天的問題呢?

原載民國75年5月4日  聯合報3版


症候六:來自北極的陰影

經過「車諾比爾震撼」之後,民眾對核能發電的安全信心到底如何?全世界個重要傳播媒體紛紛做了民意測驗比較民眾過去與目前的態度。檢視這些數據「車諾比爾」無疑已成了民眾「核能恐懼」的代名詞。

聯合報所做的民意測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普遍對臺電處理核能事故的信心表示懷疑,而受訪者自身有傾向於「不確定」自己是否知道臺灣地區需不需要核能發電?核電是否安全?甚至比過去更不知道「核能電廠會不會像原子彈一樣爆炸」。

這裡所顯示的當然是「車諾比爾恐怖」後遺症,民眾心中普遍存在「潛在恐慌」──不曉得自己應不應該擔心,或是擔心有什麼用。

最近氣象單位已證實車諾比爾輻射塵已飄洋過海來到臺灣上空,這種來自北極方的「陰影」,有關單位雖說明「含量極微,對健康無影響」,但實際情形如何呢?碘131及銫137、氪85,都俱有對人體基因有殺傷力的放射性粒子。即使是「含量極微」,如銫137已達原背景量的5倍。在此「陰影」籠罩下,對臺灣地區的「全人口基因庫」的傷害有必然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出現也很難確實估計傷害,但人口基因受害的狀況,絕對比沒有「車諾比爾陰影」時為嚴重。

國家級的核能管制單位對此事解釋顯然純就不讓民眾恐慌的觀點,大事化小,結論「對健康無影響」。背後原因當更希望「車諾比爾」事件,不要影響台灣地區民眾對核能發電的信心,以免增加國內「反核」氣氛。

聯合報的民意測驗,民眾在接獲這種「無影響」的官式資訊時,心中只會產生更多疑惑。「前載恐慌」的位能更加上升而已。

「車諾比爾震撼」之後,國內核電有關單位,處於極為尷尬的情形,因為一些過去所保證沒有的事件,都成了「開玩笑」一般,「氣球」被車諾比爾事件針破,在如何面對民眾方面頗為為難。

民眾迷惑於「中國症候群」惡夢竟會成真的時候,沒能及時聽見臺電或原子能委員會「自圓其說」的解釋。對核四廠是否應再繼續,也看不到比較周延的視野,在一切陷入茫然的情形下,看見提不出堅定觀點的核能有關單位,也同樣陷入紛亂的情狀。當然心中的「不確定」與不敢相信的想法要愈來愈沸騰。

「時代周刊」在最近一期中也發表了美國民眾對車諾比爾震撼的觀感。數據比從前更偏向於「反核」。在「車諾比爾」之後,全世界步入「反核」是不可避免的情境。如何在這「反核」氣氛中,思考一個較健康、較合民眾安全感覺的「核能策略」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一味去否認世界潮流性的「反核」氣氛,結果恐怕適得其反。此時特別應注意的是,民眾也許並不真的反對「核電」,反對的是「臺電」及政府有關人員處理核能的態度而已。

原載民國75年5月12日  聯合報3版


 

《附錄》你對核能知道多少?

蘇俄烏克蘭車諾比爾核能電廠於4月底突然爆炸,據外電報導已造成1萬餘人死亡的慘劇,輻射塵並已擴散到歐、亞、美等洲,引起全世界多數民眾的恐慌。

根據聯合報對大臺北地區民眾的一項調查顯示,蘇俄核電廠事件後,在我國也引起民眾的「車諾比爾事件恐懼症」,38%的人認為核能發電有危險,42%的人不知道核能電廠究竟安不安全。我們將這兩項數字和過去做過的同類調查結果比較,發現這兩項比例都比過去增加,顯示受訪民眾的核能安全意識大為提高。

車諾比爾事件後,臺電再三對民眾「保證」,我國核能發電的核子反應爐安全裝置與蘇俄的不同。我們特詢問民眾認為臺電處理重大核能電廠災變,有無應變能力,結果發現19%的受訪者認為臺電有應變能力,認為臺電沒有應變能力和不知道的人各占5/2(40%及41%)。

由於臺灣地區興建核能電廠,對民眾的宣導有階段性的不同,早期著重發電效益和能源獲得的宣傳,最近則須面對安全維護和環境保護日益升高的民意要求,因此民眾對核能發電安全關切的態度,應可做為臺灣地區是否適宜興建核能電廠的主導力量。

臺大社會系教授蕭新煌曾於民國72年調查臺灣地區民眾的核能環境意識,聯合報也於民國74年4月27日調查大臺北地區民眾對臺電興建核能四廠的態度,這次再針對「車諾比爾事件」後民眾的核能安全意識。儘管三次調查的樣本數、施測地區和時間並不盡相同,調查所獲結果的比較,仍可做為一般民眾核能安全顧慮變遷趨勢的參考。

根據三次調查結果的比較,可看出民眾對核能發電的認識與觀感,和過去大不相同:
一、瞭解核能發電的民眾比過去顯著增加,不瞭解的比例比過去減少。
二、認為臺灣地區核能發電「有必要」的比例減少,「不知道有無必要」的比例比過去增加。
三、認為核能發電「不危險」的比例比過去少,認為「危險」的比例比以前提高。
四、「不知道」核能電廠會不會像原子彈一樣爆炸的比例較過去為高。
五、願意住在核能電廠附近的比例也比74年的調查減少。

我們進一步詢問贊不贊成興建核能四廠(未在意見統計表中刊出)。3/1的民眾贊成,41%的反對,26%不知道。

至於臺灣地區核能電廠會不會發生重大意外,35%的人認為會,29%的人認為不會,36%的人不知道。

最後詢問民眾有關臺灣地區會不會被車諾比爾災變輻射塵污染的看法,31%的人認為「會」,38%的人認為「不會」,另有31%的民眾不知道。這次調查共訪問大臺北地區民眾429人,有效樣本為388個,其中男性53%,女性47%;年齡分布為:20至34歲51%,35──54歲35%,55歲以上14%;教育程度為:小學以下23%,中學47%,大專以上30%。

蘇蘅、林文政、溫華添、楊憲宏合寫   原載民國75年5 月12日聯合報3版


 

大台北民眾對核能發電安全意見統計表

 

72年

 

74年

 

75年

1.已知台灣有核能發電廠

53.8%

 

93%

 

89%

2.對核能發電廠

 

 

 

 

 

瞭解

3

 

9

 

37

不瞭解

97

 

91

 

63

3.台灣地區核能發電

 

 

 

 

 

 

 

 

 

 

 

有必要

65.6

 

53

 

48

沒必要

4.8

 

25

 

21

不知道

29.6

 

22

 

31

 

4.核能電廠安全顧慮

 

 

 

 

 

 

不危險

28.8

 

40

 

20

 

危險

30.6

 

29

 

38

 

不知道

40.6

 

31

 

42

 

 

 

 

 

 

 

 

5.核能電廠像原子彈爆炸

 

 

 

 

 

 

 

 

28

 

26

 

不會

 

 

39

 

31

 

不知道

 

 

33

 

43

 

 

 

 

 

 

 

 

6.住在核能電廠附近

 

 

 

 

 

 

 

 

 

願意

 

 

24

 

18

 

不願意

 

 

62

 

68

 

不知道

 

 

14

 

14

 

 

 

 

 

 

 

 

7.台電處理核能發電廠重大意外的應變能力

 

 

 

 

 

 

 

 

 

 

19

 

沒有

 

 

 

 

40

 

不知道

 

 

 

 

41

 

※各題答案百分比計。72年為台大社會系教授蕭新煌調查,74年及75年這次均為聯合報對大台北地區民眾調查。本次問卷題目較多,僅刊出其中部份。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