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不修食品管理法 食安不保難過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立院不修食品管理法 食安不保難過年

2014年01月13日
本報2014年1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舊曆年就要到了,民眾採購南北貨之餘,仍盼不到先進符合食品安全的法條出爐,食品安全仍無解。食品衛生管理法已於12月25日完成逐條審查,內容新增基因改造食品管理,規範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並訂出食品安全保護基金的來源與用途,沒有爭議的條文,卻未排院會議程,眼看明天就是會期最後一天,若未進入二、三讀,下個會期包括條文內容,全都捲土重來。年關將近,食安疑慮仍於餐桌徘徊不去。

食管法不見了,護航黑心廠商?還是立法怠惰?

影響層面最廣、最無爭議修正案,卻無法排入審議

「年夜飯一想到食安問題怎麼吃得下?」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

統整50個版本,歷經多次協商,食管法修正條文已於立院一讀宣讀通過,並經委員會逐條審議通過,除了「舉證責任反轉」,其餘條文皆有共識下,原應盡速送審二讀、三讀,沒想這項爭議性低的條文修正案,卻未排入審議程序,令參與條文修正的學者專家詫異,不禁質疑「護航黑心廠商?還是立法怠惰?」今由學者專家召開的記者會上,民進黨立法委員田秋堇指出,此項誤失在立法院罕見,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要求將食管法修正案在會期最後一天排入議程。

立法委員田秋堇指出,此次食管法審議,只剩一個條文無共識,但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確有重要的突破及意義,例如基改食品的管控比照歐盟要標示,進口黃豆不可發芽以免污染台灣農作物;另一項重要的立法,是針對添加物複方查驗登記。

複方添加物強制查驗,向不明添加物說不

田秋堇說,台灣自2000年至今,複方添加物未查驗登記,至今累積20萬件;這些進口複方添加物是甚麼,連廠商也說不清,卻吃進國人肚子。好不容易這次訂出日出條款,要求廠商於今年底完成強制登錄食品添加物,其中防腐劑、抗氧化劑及漂白劑必須於明(2015)年7月1日前完成查驗登記;複方添加物則依登錄資料加以研析分門別類,交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諮議會決定查驗優先次序,並於明年7月1日前,提出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之時程表。

2000年以來至今14年,食品添加劑都未經檢驗,只任由廠商自己登記。長庚醫院毒物研究人員林中英博士表示,單方檢驗雖然沒問題,但相加之後,是否仍然這麼穩定沒有問題,無法推測;現況是廠商濫用複方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唯有透過立法修法,抑制濫用的情形,才能維護民眾健康。玉米片最大業者喜瑞爾也於上周宣布恢復使用穀物,透過確保消費者權益,將國民健康帶回來。立法院和消費者應該業者壓力,維護消費者健康。

以修正法案當食藥署執法後盾

「強制查驗是經過國家合格的實驗室分析出成分去登記,宣告廠商登記甚麼就是甚麼的時代過去了。」此修法完成立法後,田秋堇舉油品摻偽為例,黃豆是基改必須標示,民眾有所選擇,黑心廠商一旦被揭穿,罰款增加,而且不是進入國庫,而是進入基金,協助受害民眾訴訟;此外,基金的運作,包括食品安全教育,對於基改標式、編碼追蹤條碼、複方添加物等都一目了然。

林杰樑醫師夫人譚敦慈表示,複方登記一直是林杰樑醫師掛念之事,2000年之後就不再登記,希望修法可順利二讀三讀,食藥署資源有限,若不修法有如沒有牙齒的貓,是無法抓鼠輩的。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也說,民眾就診回顧病史,常因長期飲食習慣所致,感慨或許食安主管機關管理上更嚴格,就不會導致疾病發生。「修法才能給食藥署後盾,不讓黑心食品出現,不讓黑心廠商有僥倖的心理,對社會各界都是好的。」

基改:不吃、清楚標示

台灣是大豆食用大國,但市面充斥的大豆,9成是進口基改大豆。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以去年法國科學家發表基改食物造成的健康風險研究論文,造成腫瘤擴大或增加罹癌率為例,呼籲台灣消費者能不吃基改食品最好。

他指出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70%的糧食卻須靠進口,農地又大面積休耕,未來只能被迫吃基改、食安風險高的糧食,這令人無法接受。現況條件下,修正食管法更顯重要;而食安無關藍綠意識形態,而是關乎全民健康。

長期關注基改食品影響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則指出,維基解密2011年台北給華盛頓秘密文件,希望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生技食品最友善國家,再立足其他國家,因此花大筆經費遊說政府行政部門、立法部門、學術團體以及民間團體,「不曉得此次法案無法排入,是否遊說發揮功用。」假設立法院未於此會期通過法案,很對不起社會大眾。

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說,過去國內食品安全效應充滿不確定因素,常常是人死驗無傷,難以舉證,因此塑化劑事件法院只輕判120萬,添加物不好好管理,食安事件發生,民眾往往求償無門;過去食安事件已壞了台灣美食之名,對食品產業更造成重大影響,對國家社會、執政黨都不好;政府應借食管法修法展現決心,否則對不起優良食品。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