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產量高 馬鈴薯解救中國糧食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抗旱產量高 馬鈴薯解救中國糧食危機?

2015年01月22日
作者:張宏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RSIS中國研究員)

中國政府推動以馬鈴薯作為主食,旨在減少污染、遏制用水及緩解對昂貴進口食品的依賴。

中國政府推動以馬鈴薯作為主食,旨在減少污染、遏制用水及緩解對昂貴進口食品的依賴。圖片來源:United Soybean Board

中國農業部正在推動馬鈴薯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食以及馬鈴薯食譜的推廣 ,這個行動乍看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並讓人吃驚。

自從17世紀馬鈴薯被葡萄牙商人引入中國以來,在至少400多年的時間裡就一直是中國人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稻米、麥和玉米之類的穀物仍然是中國家庭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

不過,將馬鈴薯作為主食來推廣可以有助於實現中國政府保障重要的澱粉類食品自給自足和加強糧食安全的目標。

幾十年來,糧食類作物自給自足一直都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基石,但在人口增長和膳食結構變化的驅動下,近年來中國國內糧食產量已經跟不上快速增長的需求。因此,2013年12月中國對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重新定義,中國政府意識到,在維持高自給率的同時,還要節制進口

但是,這個目標似乎越來越難以達到。去年,儘管中國實現了連續11年的糧食大豐收,但仍然進口了7000萬噸大豆和2500萬噸穀物,同比增長22%。在中國千方百計爭取提高主食自給水平的當口,把馬鈴薯也作為主食似乎是一條「捷徑」。

中國的穀物需求很快就超過了產量,並且由於耕地短缺,已經沒有什麼增產空間。與此不同,中國馬鈴薯生產的前景看起來要光明得多。

中國是世界第10大馬鈴薯出口國,目前馬鈴薯供大於求;單位面積土地的馬鈴薯產量要比穀物大得多。根據2012年的官方統計數字,中國每公頃馬鈴薯的平均產量為27.2噸,遠遠高於穀物的6.8噸。

至關重要的是,由於馬鈴薯所包含的能量要比穀物多得多,同樣面積土地所生產的馬鈴薯能比其他作物養活更多的人。

2013年中國的馬鈴薯產量約為90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但其產出還不到全球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不用增加種植面積,中國馬鈴薯就能有足夠的增產空間

加強中國的糧食安全 

除了確保糧食安全,更多食用馬鈴薯還能提高中國農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由於集約農業以及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土地退化和日益加劇的水污染。

根據官方報告,中國已經有4成的耕地能力退化。儘管政府承諾每年要用「數百億元」來治理受到嚴重金屬污染的土地,恢復過度開採的地下蓄水層,但從湖南鎘米之類的數據可以看出,現有穀物產量可能會受到影響。

為了確保現有國內穀物產量並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把馬鈴薯作為主食讓中國可以不用再在中到重度污染的土地上種植其他糧食作物,退化土地的交替休耕或輪作也成為可能。

馬鈴薯的主食化也會有助於校正農業生產中日益嚴重的南北失衡。幾百年來氣候宜人、水量充足的南方一直是中國糧食生產的重心所在,但如今這個重心正不斷向乾熱的北方轉移,所以必須耗資800億美元修建南水北調工程 。

由於馬鈴薯種植用水較少,對灌溉的依賴性就低得多。中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馬鈴薯的最低需水量(即所需降水量)只有35​​0毫米,而稻子和小麥則分別是500毫米和450毫米。

因此,對於年降水量就在350毫米左右的中國北部和西部地區來說,馬鈴薯正是理想的旱作物。中國政府計劃將馬鈴薯種植面積從目前的500萬公頃增加到2020年的1000萬公頃。如果這一目標實現的話,將有助於減少目前佔中國總用水需求7成左右的農業淡水需求。

種植馬鈴薯的收益率也比種植穀物高得多。2012年,中國每公頃馬鈴薯的淨利潤接近15000元,而穀物的淨利只有2500元左右。此外,馬鈴薯生產的勞動密集度也比穀物高出2倍,從而可以為窮困的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中國人未來吃什麼? 

儘管把馬鈴薯作為主食將大大增強中國的糧食安全,但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改變中國普通消費者的膳食喜好和習慣。

馬鈴薯在中國某些地區已經成為膳食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其大規模推廣則需要把那些以麵條和饅頭(材料包括稻米、小麥和玉米)為主食的人們的飲食結構變成以馬鈴薯製品為主。

中國把稻米、小麥和玉米當作戰略性商品,認為其太過重要,不能由市場支配。因此,中國的穀物生產、加工、儲存,以及進出口都是由國家直接管控。

這樣一來,把馬鈴薯作為主食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政府也會對馬鈴薯產業進行直接控制嗎? 作為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和主要出口國,中國的決策必然會對地區和全球馬鈴薯市場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