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清明:農村受難記 | 環境資訊中心
糧家賦女

【糧家賦女】清明:農村受難記

2015年04月05日
作者:李慧宜

聽說這幾天吹南風,高雄市的空氣比往常好多了,細懸浮微粒嚴重的區域,有往北移的傾向,不過這對時常戴口罩的我來說,其實也沒有多大差別。發完新聞步出公司大門,抬頭看著深藍接近墨黑的天色下,掛著一輪清晰的明月,幾朵月色下輪廓明顯的白雲緩緩飄過,心裡倒也真的浮起了一種空氣好像變好了的輕鬆感。

打開車門,把裝滿資料的大書包放在乘客座上,發動汽車、關上車門再轉開音響,習慣性地繼續聽著孩子們早上聽到一半的客家童謠。車子才剛起步,我就聞到乘客座下方兩顆木瓜的香氣,過了一個路口,聞到的是來自後座鳳梨豆醬的甜味,老蘿蔔乾的味道最沉,但也因為強烈而在最後瀰漫我的鼻腔覆蓋所有味覺,就在這個時候,即便車子還沒有奔上高速公路,可是我似乎回到了農村。

城鄉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在我的身體裡面,也有不同的作用!就以味道來說,都市的氣味,是汽機車的廢氣、一整排小吃攤長年累積的油耗味,再加上近年騎樓裡越來越濃郁的陸客香水,而農村的味道,有檳榔花香、老房子舊木板的陳年灰塵,或在稻熱病好發的此時從白天殘存到夜裡的農藥味。對一個像我這樣每天同步在都市和農村生活的人來說,這些豐富的氣味,已經達到一種化學平衡的狀態,沒有衝突只有理解和接納。

不過,一直沒有和解的,是在農村越來越多強出頭的水泥叢林!

美濃都市計劃區中的建地,興建不少社區住宅,一棟單價千萬起跳。攝影:李慧宜

一般來說,農村的傳統夥房(合院)是以公廳(放祖先牌位之處)為中心,後有化胎*前為禾埕,左右各有一排廂房,再講究一點的,禾埕外還會有一道柵門或一塘池水,這些空間的配置隱含著人與人的倫理關係和行為依據,同姓族人在夥房內共同生活、一起祭拜祖先,甚至團結抵禦外侮。而為了彼此尊重和諧相處,鄰居田友之間,也絕對不可能在他人家公廳往外延伸的空地上,耕種高莖作物或興建房子,以都市人的生活習慣來解釋,那就是不會有人白目到把車子直接擋住他人的正門,或運來一堆土堆放在鄰居的車庫前。

可是,美濃龍山里就有一棟即將落成的農舍別墅,蓋得很目中無人。屋主雖然沒有把房子興建在合院公廳的正前方,可是卻在屋外起了高度約一米三的圍牆,圍牆的轉角,恰好大剌剌地對著一戶老合院的公廳前。我好奇地問了幾位附近鄰居,一位伯姆反應很大並用右手食指示意我小聲一點,「你不要去問老人家喔!」我小心再問,「好,我知道,不過我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人這樣蓋房子呢?」伯姆說,「那個蓋新房子的,是花蓮台東那邊的人,就是外地人,才會這麼自私啦!」回家後,我把這樣的情況跟隔壁嬸嬸說,她說的直接,「那個蓋圍牆的人影響人家的風水,會有報應喔!」

好好的一戶客家夥房,過去常吸引畫家或攝影師前來取景,可是卻在外地人手中合法地失去了生活的尊嚴。

在國道10號通車前,美濃與高雄市勉強算是遠親,可是西元1999年國道十號通車後,自詡微笑之鄉又身為高雄大都會後花園的美濃,和高雄市瞬間變成近鄰,許多都市人不只喜歡到美濃體驗農村生活,更是千方百計想要住進美濃。

一年後,2000年,當時總統李登輝強力主導「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法,打破過去的嚴格管制,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就算不是農民,只要擁有0.25公頃的農地,就可以興建免稅農舍,從此之後,潘朵拉的盒子再也蓋不回去了,美濃成為台灣南部農地買賣的重心,第一波炒作的區域,就是離國道十號最近、有美濃鄉愁地景美濃山系為伴的福安地區。

第一次在田裡遇到外地人來看地,是8年多前的事了。美濃仲介私下跟我說,「我手上福安的這塊地,已經轉三手了,第一手是一分地200多萬,現在一分地350萬,一毛都不能少。」我走向來自高雄的頭家楊董身旁問,「美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他回答,「我喜歡這裡山明水秀啊!」我又問,「你之前不是買了一塊地蓋好房子了嗎?怎麼還想買?」他笑著說,「等一下我朋友也要來看,他從高雄來看地,我自己也有做土地買賣啦,最近行情很好!」

有美濃山系作為號召,美濃福安一帶的農地買賣特別熱絡。攝影:李慧宜

8年後的上個星期,我忍不住回去那塊地晃晃,看到了農地上的美輪美奐還很新的房子,遇到剛好走出來的屋主,我問,「你是高雄楊董介紹來這裡住的朋友嗎?」她說,「我不認識楊董。」我又問,「美濃環境很好喔!你們是外地人嗎?」屋主面有難色地說,「我們是退休老師,本來想來這裡過田園生活,可是最近窗戶一打開來,一直聞到農藥的味道,哎呀!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這邊很會長草,我們很想全部鋪上水泥。」

美濃人是傳統的農村居民,會顧忌鄰舍親友看法而不喜歡賣農地,就算想賣也會害怕被訛詐不樂意賣給外地人,因此要買到美濃人的祖宗田,非得要熟門熟路可以牽親引戚的在地人出馬不可,專業仲介當然有這樣的本事,而本地的企業家或仕紳,也會在炒作地皮買賣農地上扮演重要角色。

繼福安地區後,中正湖周邊是美濃第二波炒作的區域,在地人在這一帶,四處奔走穿針引線的情形十分常見,像是一位長期高調贊助有機農業的企業家,邀人投資的農地範圍,大部分集中在中正湖以南,而還有一位出身教育界、文化圈,在近年積極推廣休閒旅遊的仕紳,則常跑中正湖北邊的農地......這樣的人,在美濃層出不窮,他們有些出身望族有名氣,有些見多識廣有地位,更有些人角色多元,早上可以高喊保護農村下午又帶都市人遊田看地挑選最佳投資標的。

美濃都市計劃區裡興建不少社區住宅。攝影:李慧宜

跟一輩子在田裡務農的農民比較,這些人,其實是農村的人生勝利組,他們站在浪頭上推波助瀾不足為奇,讓人好奇的是,這個浪頭從何而來?農發條例修法後這十五年,這部以發展農業為主的法律,反倒已經成為買賣農地的遊戲規則,高度便利於投資而不利甚至有害於耕種,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農村裡的吳三桂永遠不會消失。

農村只有農地淪陷嗎?不,建地也淪陷,也是合法的淪陷!美濃最近一次的都市計劃,是民國57年完成的,那可是半世紀前的事!當時的規劃與設計,根本無法呼應現在的農村現況和環保意識,看看現在美濃聚落和周邊的建地上,蓋滿了高級的社區住宅,沒有建案大興土木的,不是某建案的二期、三期,就是插著「售」字等著高價轉賣,位於這些建地旁的農地和農田裡的作物,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而很多坐落在建地上的合院老房子,只能一身頹圮、破舊等著被光鮮亮麗的透天獨棟新陳代謝掉!

農業如何被看待,農民、農地、農舍就怎麼被對待,強龍環伺,農村沒有地頭蛇,只有趁勢大撈一筆的在地人。住家正門前硬生生被圍牆擋住去路只是一例,背後代表的是「這是我買的地我要怎麼蓋房子不用你們同意」的心態,農地上大量冒出假農舍真豪宅轉手不斷,建地的社區住宅改寫農村天際線、影響作物日照,家庭污水每天大量順勢排入灌溉溝渠,這要農民怎麼好好務農?更別說同是在地老鄉三不五時關心問候又力勸「別再務農乾脆賣地該好好退休」的誘惑如影隨形!

農舍有個明顯的特徵-高大的圍牆。都市人來農村蓋豪宅,卻又用圍牆把自己圍在農村之外。攝影:李慧宜

最近宜蘭農地問題吵的不可開交,宜蘭縣政府魄力十足直剖病灶,為了保障真農民興建農舍的權益,提出「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草案,規定必須實際務農或農保達2年以上才能申請蓋農舍,這再度讓人想起美濃的現況!其實,美濃跟宜蘭的三星很像,面積都是120平方公里,都有山脈作為屏障,也有水圳灌溉良田,還有在地濃厚的人情味。相同的,農地自由買賣的措施,在南有國道十號、北有國道五號的催化下,也讓這兩個以農業為根本的地區,漸漸失去務農的立足之地。

三星水田的秧苗,剛下不久,美濃有些稻子已經開花,漫步在田裡的白鷺鷥正在覓食,宜蘭傳統的竹圍農舍還在不在呢?美濃合院已經被大富翁遊戲改建,而還沒有被拆的老屋空間也已經崩解,農地變建地、建地矗立水泥如同瘋叢*,農舍成為別墅,農民被迫離農,當農村越來越都市化的時候,我真的很想問問,農委會大門前的那塊大型藝術「以農立國」,說的到底是真是假?政府的農業政策,究竟是走向滅農還是扶農?而農發條例到最後,又是發了誰?

人字山下的一塊農地,剛完成灌漿,肥沃的土地變成控固力,種田的地方開始要種房子了!攝影:李慧宜

註1
化胎,客家夥房、土地公或墳墓後方隆起的土堆,是孕育家族生命的起源有如母親的子宮,因此稱之為「化胎」。

註2
瘋叢,在台灣,農友習慣將受到病毒感染的病株稱為「瘋叢」,病徵依病毒種類、栽培品種及環境因素會有所不同,有些葉片呈黃綠不均的現象,有些葉片表面呈凹凸不平、皺縮或畸形,新葉顏色變淡黃,葉片縮小或變細長、皺縮。總之,就是形容植株生病失控如人陷入瘋狂。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