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海削山 義大母公司義聯集團 福建設廠惹議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佔海削山 義大母公司義聯集團 福建設廠惹議

中國環境調查系列報導之四

2015年06月22日
本報2015年6月22日福建寧德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寧德又「閩東」、別稱「蕉城」,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市北,緊挨著浙江。山海在此交會,使得寧德擁有世界級的天然港灣——三都澳,700餘平方公里的港灣擁有廣闊的潮間帶,養殖產業大規模發展,成為沿岸居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寧德圍繞著三都澳港灣,豐富的潮間帶使得沿海養殖業非常發達,成為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攝影:林吉洋

 

對於寧德市區北側的彰灣鎮下塘村村人而言,位居在沿海經濟開發地區,毋寧是幸運的:打工既不需要外出遠方,留在家鄉也有養殖業、港口有勞務可養家活口。2011年村里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變化,即將改寫這一切。

世界第7大、亞洲第2大的不鏽鋼製造商──台灣義聯集團宣佈在寧德市彰灣鎮投資鎳合金產業,新成立的子公司「聯德」負責營運,投資總金額達到21.6億人民幣。未來將與義聯集團與東北的大型國企「鞍山鋼鐵」的合資公司供給互補,降低成本、取得融資管道創造雙贏

這個佔地達1900畝地的廠區上馬建設以來,已將山壁削去大半,臨海一側則強勢的緊緊挨著養殖業的潮間帶池塘,這個平凡的漁村開始失去原有的平靜。

下義聯鎳合金廠區與露天堆置的尾礦堆,緊緊壓迫著鄰近的養殖戶。由於尾礦堆與養殖場並無圍牆隔離,目睹此景令人沈重。攝影:林吉洋

 

看新聞才知道事態嚴重

在筆者走訪的開始,村中長老質疑政府並沒有所謂的「公眾參與」,村民還是在這個鎳合金產業上馬啟動後,看見新聞才發現事態嚴重。此時有關部門已經拿著簽署同意書挨家挨戶對村民進行工作,要求簽署搬遷。長老商議認為,搬遷的條件十分苛刻,村民不僅拿不到任何保障,恐怕還將失去眼前一切賴以維生的土地房子、潮間帶的生計。

村民們所說的新聞事件是2013年項目剛建設的時候,140名退休老幹部聯名反映,反對在寧德推動鎳合金項目,反對理由在於:台灣義聯的30萬噸鎳合金項目投入生產後,將對寧德的生態環境產生極大的破壞,並造成一定漁業資源退化和海域環境的污染。這場聯名反映問題的上書運動之後,當地市委、市政府發起一次宣傳,聲勢浩大地邀請市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前往場區參訪,並舉辦座談以此弭平爭議。

根據當時媒體報導,環評官員主張該鎳合金項目所有程序都合法、合規,公示期間沒有任何人表達異議。相對的,當時台灣義聯旗下負責鎳合金項目的福建聯德企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夢珊則向媒體「坦承」投資過程確實存在「灰色地帶」,義聯聯德將會盡力達成環保達標;但矛盾的是,她也坦承環保如何兼顧建設?鎳合金項目仍難以避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你要走就走,不走也得走」寧德市政府強勢迫遷

兩年後,由當地村民發動新一波的反對行動。2014年年底,廠方即片面宣佈「試生產」開始,從此未曾停歇的生產,晚上的噪音與排廢棄嚴重干擾村民生活。在政府的默許下,這種「先投產後安置」的作法,已經違反環評規定,嚴重侵害當地民眾權益。居民主張在環評的防護距離1公里範圍內,居民與養殖作業的搬遷問題還沒有解決,廠方貿然投產過於強勢。

居民表示義聯未達環評要求便貿然投產。圖片來原:富春溪上釣魚翁微博

當地老人會長阮細佑說,家族世代在此生存已經900多年,憑甚麼台商一進來,就要居民搬走。村民也表示,政府搬出有恃無恐的態度:「你要走就走、不走也得走」,任由村民自生自滅的態度讓人心寒,更加深居民對抗該廠的憤愾。

下塘村老人會會長阮細佑說阮氏世代在此居住900多年,他有這個責任要繼續守護這個世代居住的村莊,才能不愧對祖先。攝影:林吉洋

 
 

阮細佑老人曾與鄰近村子的老人向上反應,沒想到幹部反而批評他「身為幹部,沒有幫忙做工作還帶頭造反?」無奈只好走向抗爭。對村民而言,台商投資進駐是好事一樁,原應該以禮相待,沒想到如今居然會弄到惡言相向。

面對遷村的強勢政策,村民們聯名寫了一封名為《關於下塘村拆遷補償要求報告》的陳情書,要求政府在義聯的鎳合金項目開發過程,必須妥善實施搬遷政策。然而上訪之後,政府的回應卻像石沉大海。

陳情書:《關於下塘村拆遷補償要求報告》。資料提供:下塘村老人協會

2015年的3月,下塘與鄰近兩個村串連前往廠區抗爭;村民採取攔路式抗爭,阻止載運鎳紅土的車輛進入,廠方向政府求援,來了200多位武警,衝突中帶回兩位老人不久隨即獲釋。

為什麼由老人帶領抗爭?村民透露,這是考量年輕人是家庭經濟支柱,如果被捕獲罪恐將危及家庭生計,於是這些抗爭活動都是由老人出面,老人年紀沒有70也有60,基本上「活夠了不怕死」、「在裡面、在外面都差不多」。

在村裡面走訪,看見有些家戶正在翻修房子大興土木,將土石老宅翻建成新屋。村民解釋:這是因為現有的補償拆遷政策,是依照房子的新舊設備估算,為了爭取更好的補償條件,正在將自己房子翻新或擴建。顯示一些村民對於抗爭結果抱持的悲觀,仍希望趁早為自己爭取更好的補償條件。

由於補償作業是依照測量時的房屋條件估算,有的村民為了爭取更好的補償自行改建房屋,形成村裡面一種改建熱潮。攝影:林吉洋

當務之急:海岸潮間帶保護

地方環保人士認為,由於政府的保護與縱容。目前寧德市政府已經在週邊港灣引進其他鎳合金項目、陸續投入生產。以最近的聯德廠區到市區直線距離還不足10公里,環保人士認為不僅未來「山海」寧德將永無寧日,這些項目都緊緊挨著潮間帶興建,三都澳優美的港灣與豐富的海洋資源,將化成泡影。

環保人士憂心忡忡的表示:「三都澳廣闊豐富的潮間帶生態,不僅僅只是一個海灣。更是寧德也是中國當前最脆弱的生態資產。」近年來,沿海省份的過度開發、用地不足,導致地方政府頻頻提出填海造陸,這個開發的迫切危機,遍及沿海省份,而這正是環保組織當前最大的挑戰之一。

午後前往潮間帶,村民們已經下海進行採集作業,僅僅位於聯德廠區旁一塊養殖場就有1500畝,這裡出產的海蟶(台灣稱西施舌)曾經獲得福建省代表物產的大獎。筆者初步估算,光是這塊養殖場裡面負責採集與運輸、後續處理,就已經僱用將近100多口人。

收工時,漁民一面在水中划行前進,一面清理衣物。攝影:林吉洋

採集的漁工在潮間帶上推著框箱緩緩前進、將手臂深入潮間帶當中抽出海蟶,一面緊湊而有序的進行作業,一方面又能夠彼此聊天八卦、不時嘻笑,讓人想起台灣的採茶文化。業者表示,海蟶養殖一般從9月投苗,經過八九個月養殖開始踩收,每年的價格穩定,均在一斤15、16塊上下浮動,一個工人每天平均可以踩收兩三百斤。

由於每個工人是按照自己的收穫量計算工資,因此每個框內放到排閥上,工人會有默契的低下頭來,讓操舟者取下斗笠上的牌子投入框內,形成一種有趣的默契。當落日來臨,漁工們上岸集結在倉庫作業區,全神貫注的觀看每個人的收穫量,暗自計算今天自己的成績表現,形成一種有趣的勞動文化。

漁村一天最熱鬧的時刻。勞動的成果揭曉,人們圍繞在磅秤前探聽自己今天的成績。攝影:林吉洋。

後續關注

三都澳海岸的鎳合金項目開發問題,將衝擊到當地居民的居住與生計問題,然而至今政府與居民仍然沒有解決歧見的途徑。當地人士提到政府部門執著於要求居民接受補償搬遷,對於搬遷後的居民生計問題,政府並未妥善解決。而未來三都澳海灣珍貴的灘涂資源與環境衝擊的影響評估,目前環保人士向寧德市環保局要求公開聽證會就環境影響評價全本答覆民間環保志願者的質詢。

目前環保組織與當地環保志願者正在密切關注鎳合金項目的發展,特別是義聯集團作為引進的台資,在各方面都受到特別禮遇與保護。環保人士認為,特別優待台商當然有統戰目的,地方政府能夠收到稅金充實財政,但是代價的卻是中國大陸的環境持續惡化、增加社會矛盾與衝突。

當地環保人士也提及,就義聯鎳合金項目在寧德的環境表現還不是最糟的一家,然而義聯的項目就緊鄰著潮間帶,對海岸環境的衝擊確實存在。在政策管控下,媒體對於台商的報導備受控管,輿論對台商的監督力道也確實較小。環保人士認為義聯集團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應該有起碼的企業社會責任,而不應該一直躲在政府的保護傘背後。

環保人士期待,台灣是一個開放民主的社會,也期待台灣社會有這樣的力量共同來督促上市公司改善在中國大陸的環境表現,這樣的民間交流才能跨越兩岸的政治侷限,共同開創民間社會與環境生態的雙贏。

※ 中國近年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環境成本,吸引商人赴中壓榨環境謀取利潤,台商亦未缺席。一味追求高利忽視環境和安全的後果,還記得2014年崑山工廠爆炸案、2015漳州PX廠爆炸案,都是悲傷的事件,也都是台商投資項目。

兩岸互動對環境的影響究竟多深,環資特約記者林吉洋前往中國進行獨立調查,為讀者帶來一系列台商在中國的環境表現、中國草根環保行動以及中國農村社造案例的相關報導。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