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里岸故事】成功鎮海釣記事:愛憎難分的人海關係 | 環境資訊中心
比西里岸故事

【比西里岸故事】成功鎮海釣記事:愛憎難分的人海關係

2016年06月22日
作者:黃苑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東工作站專案經理)

離岸島遊憩區的遊覽車停車場邊,充滿著口音難辨的陸客,我跟L靜默坐著,剛走過一段太陽路,還在樹陰下散熱,卻被遊客當成什麼有趣景觀似的打量著。

「你們釣到什麼?島上釣得很多嗎?你們釣魚來去賣的嗎?」

果然還是被遊客一頭熱的盤問了,但接下來也聽不太懂遊客的口音,以及他在講什麼了,我們把涼水喝完就離開。

離岸島的火山岩地形與海蝕平台

比西里岸離岸島的火山岩地形與海蝕平台。攝影:黃苑蓉

***

春季快結束的時候,我認識了高中生L,嚴格說起來,他快要成為大學生了,當別人還在跟考試奮戰,L已經甄選上了學校,比其他同學提早幾個月解除壓力。距離大學聯考已經很遙遠的我,會跟L聊起來,是因為海。

17歲,在台北盆地成長的我,身體距離山跟海都很遙遠。要上山,得搭260公車到最後一站,才抵達七星山的登山口,仍到處是人;要到海邊,得搭捷運淡水線到最後一站,再換公車到漁人碼頭,才看得到海,水仍是灰的,不似畫報中的藍。

L來自島嶼西部的平原,還沒上學的年紀,L就在親友帶領下,在山上、溪邊、海邊玩耍,他學做昆蟲標本,在家中養魚,到水邊釣魚,三年前,因為對一般學科的學習成就感低落,在家人支持下,選擇到東海岸的小鎮就讀水產科系,並延續了從小對大自然的興趣。

在我看來,台東真的很適合他,有大山、大河也有大海,談到跟自然有關的事物時,L的眼神充滿熱情。我請他帶我去看看,他眼中的美好。「那我們去釣魚!」L說,「不過,要很早起唷!」

***

在海邊釣魚的大叔們。攝影:黃苑蓉

清晨四點半起床,五點集合,第一次釣魚先去新港漁港,L把釣具與釣餌都準備好了。

漁港在我印象裡不像是適合釣魚的地方,船邊應該會飄滿垃圾與油污,怎麼會有魚。不過,這天早晨的內港水面很乾淨,雲淡風輕,看看新港山的臉色就知道時間還很早。手裡拿著釣竿,似乎也有了在岸邊久坐、觀察環境的理由,跟L閒聊著。

「我覺得東部的海岸線比西部原始、乾淨,海水好藍、好清澈,魚種也跟西部不同。」L已在東海岸生活了三年,他的生活除了學校、教會,就是在野外。「認真釣魚的話,上課前可以去釣,早上五點到七點,下課又去夜釣,有收穫的話可以幫自己與室友加菜。」

原來,從漁港到自然海岸線,都有小鎮少年的足跡,自己釣魚、自己煮湯只是基本的生活能力,「釣魚其實是一種運動,要懂得跟魚較勁,也要會等待跟觀察。不同體型與習性的魚,就有不同的釣法。」L說,如果他釣到體型太小的魚,會放回去海裡。「釣魚是有選擇性的,大型漁船捕撈的過漁與混獲,才是造成資源枯竭的主因」海洋不是被人類與取予求的冰箱,而是要被珍惜使用的資源寶庫,取之有道才能一直有魚吃。

常去海邊釣魚的L,曾看過海蛇、海龜悠遊在水面,但更常看到垃圾。「看了覺得很難過」L難掩激動的說,他不懂為什麼人們無法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再帶離現場,「有那麼困難嗎?」常見的景象是,有的釣客(或遊客)把垃圾直接丟在岸上,甚至是海裡,直接在岸邊燒垃圾的也有。

「人們從海裡取食物,同時又丟垃圾進海裡,這是什麼道理?」 我跟L都不解,為何面對同樣一片海,人類的行爲卻可以差這麼多。

兩小時過去,我用一尾小蝦釣起一隻小魚,讓L當作大魚的魚餌。這時,一隻流浪狗靠近,牠的身上竟纏繞著一小段港邊常見的廢棄漁網,似乎是來求救的,看樣子是無法自己解開了,我們用剪刀幫牠脫困,狗狗開心地跑開了。海裡的生物若被漁網糾纏,應該是死路一條了吧...

***

海岸山脈下的小鎮,在陸上工作的人們可能才剛睡醒,在海上工作的人們已經展開一天工作。攝影:黃苑蓉

這個釣點可以就近看到在附近海域作業的漁船進出。攝影:黃苑蓉

清晨六點,第二次釣魚,我們約在走路要40分鐘才能到達的釣點,離岸島南側的礁石平台上。

沒想到那麼早,就已經有人在那裡釣魚了,是遠從縱谷來的釣客,看上的是這裡漁獲比較豐富,若運氣好,冰箱裝滿就揹上肩提早回家,若沒裝滿也沒關係,「在海邊待上半天其實很舒服」釣客邊說邊釣上一大尾「白毛」。

不過,初次登上這海釣平台的我,一開始並不覺得舒服,因為整個平台的空氣瀰漫著一股刺鼻的臭味,那是沒用完的餌料棄置在現場、海水碰不到的地方,海鮮類生物體發臭腐爛在陽光下的味道,視覺上也不舒服,平台上都是之前使用這裡的釣客留下的垃圾,有些甚至掉進海裡,近岸的岩縫水面上漂浮著塑膠碎片。

 

釣客腳邊的潮池裡竟然充滿了垃圾!(最後全部撿起來,因為看起來實在太令人難過了)。攝影:黃苑蓉

平台的一角甚至有一處垃圾堆,岩壁上放著一隻夾子,還有焚燒垃圾的痕跡,看得出來有人想處理垃圾,但不是製造者自己背出去,而是要就地焚燒,灰燼呢?燒不完的垃圾呢?當然通通下海或是被海洋生物吃下肚。縱谷來的釣客說,「遊憩區打掃環境的阿姨沒辦法清理到這邊,對她們來講太困難了,要走很遠的路,還要攀岩...」

我心想,「維持環境乾淨的工作不應該丟給清潔人員吧,應該是每個使用環境的人的責任不是嗎?有清潔人員不等於可以亂丟垃圾啊!」原本要來釣魚的我,放下釣竿,開始撿垃圾,這裏不太可能有一般遊客,主要是「沒有公德心的釣客」製造的垃圾。

我在平台上巡邏,撿起寶特瓶、煙盒、煙蒂、魚鉤、魚線、釣具包裝、外帶食物包裝、裝餌料的塑膠盒、壞掉的釣具配件、各種塑膠袋、保力達玻璃空瓶、塑膠杯、竹筷與竹筷的包裝袋、吸管、打火機、衛生紙、瓶蓋...,最後裝滿兩小包的垃圾,平台上看得到的垃圾都撿起來了,但還有更多帶不走的垃圾被堆在那個「燒焦的角落」。

「燒焦的角落」,有人直接在海邊燒垃圾。攝影:黃苑蓉

鴿子們來到海邊休息,可能是被平台上的食物殘渣吸引,但這裡也有很多不能吃的塑膠垃圾被丟在地上,橡皮筋、魚線、魚鉤,鴿子們在這裡討生活看起來很淒涼...​。攝影:黃苑蓉。

可以感覺到這些釣客們在這裡度過許多快活的時光,方便購入的補給品與外帶包裝、免洗餐具,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在海邊待上一整天,不會餓肚子,不會口渴,但是,當他們回家的時候,即使物品重量比原本的還輕(內容物已經吃掉或用掉了),無用的包裝或瓶罐,也毫不考慮地丟在原地,任由它們掉進海裡或在礁石上曝曬發臭。

當個友善環境的釣客很難嗎?如果是我,一次性包裝用可重複者取代;海邊風大,東西小心別被風吹走;不要把餌料直接丟地上,用不完若撿不乾淨、海水沖不走會很臭。我想,原則就是把自己帶來的東西帶走,人不需要的東西,海也不會需要,垃圾留在海邊還是垃圾,而且最後會透過食物網再重返人類的身上。

即使釣客離海這麼近,他們看過最美的風景、品嚐過最新鮮的海產,還是有人不懂,這一切的資源不是可以隨便糟蹋,或是以為「總有人會負責收拾殘局」,照顧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是每一個人都要負起責任與義務。

筆者撿了兩袋垃圾,但還是有很多垃圾無法帶走,缺乏袋子或容器可以裝,原本也沒預期會有那麼多垃圾在這裡出現 ...。攝影:黃苑蓉

在過去, 沒有「現代」漁法與漁具的年代,使用這片海的人是懂海的沿岸居民,不管是海菜或是螺貝魚類,是他們懂得順時適地採集,以簡單的自製工具,讓海洋資源得以年年延續,並且在社群內被分享(例如,阿美族部落傳統的Pakelang活動,上山下海採集食物是為了慰勞同工的共煮共食,不是為了商業販賣)。

如今,登上離岸島或走進溪河、潮間帶的人不一樣了,多了釣客、遊客或商業採集者,老一輩熟悉在地環境的海男、海女,他們的身影逐漸被新面孔或新目的取代。我祈禱來到這裡的人們,要珍惜這裡僅存的自然海岸環境,因為再不保護,不用等到下一代,在我們有生之年,就可能親眼看到她的崩壞。

我希望下次來釣魚的時候,可以順便平台上的垃圾清理乾淨,並且對釣客們宣導,不要把垃圾留在海邊,這樣當我看見海龜的時候,才能放心地對牠說:歡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