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永續歐洲】不可再生原料 | 環境資訊中心
專欄

【走向永續歐洲】不可再生原料

1996年07月02日
Philippe Spapens, Roos Vervoordeldonk執筆;孟祥森譯;金恆鑣校訂;關懷生命協會出版

目前不可再生原料的開採對環境有災難性的影響。環境污染與生態系的破壞是來自原料的開採和有害物質的排放。再者,這些資源的取用是極端不平等的。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地球人口消耗了百分之八十的這些自然資源。資源的耗盡與污染物、有毒物和其他廢物的排放,已發展國家須負主要責任。

限制物質流量

要想不可再生原料永續,全球物質的流動必須依它們對環境的衝擊加以限量。就以物質利用而言,概略估計,全球物質的流量必須減少百分之五十。在世界經濟中物質輸入較少,可期望廢棄物?包括有毒的?的產量也減少。

依照公平原則,物質的減用必須全球公平分配。這意味著,工業國的各種資源利用需減少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二。歐洲物質運用的減少,並不會因全球物質利用的減少是百分之四十、五十或六十而有重大不同。比如,全球如減少百分之四十,歐洲則需減少百分之八十八;全球如減少百分之六十,歐洲則換算為必須減少百分之九十二。本方案所估計的環境空間是以重要的而有代表性的幾種不可再生原料來著眼。表2則顯示實際的使用、環境空間、必需的減量和中程目標。最終的減量約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之間。

這表示,為生產品與消費品及為服務而用的資源,在效率上必須增加五至十倍。因此,一場生態效率的革命勢在必行,而且也是可能的。最近對某些範圍內產品的設計研究顯示,在很多情況下,透過對機器和產品的精心再設計,只需原先能源和材料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就可以提供同樣高品質的服務。減少物質的使用是走向永續的必須步驟,但要實行卻不容易也無法速成。這樣的「物質減用化」需要結構性的改變過程,而此過程將需幾十年才得完成。在獲得具體的成果之前,必須先重新思考、規劃、建構與實施新的過程和新的配備。然而,所有這些「物質減用化」目標之達成,設定在二○三○至二○五○年之間仍是可行之計。二○一○年的目標則設定為必須減少全部的百分之二十五。

以較低的物質密集度來提供符合人之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在規劃「物質減用化」時,至為重要的是以人的幸福為基礎,而不是以製造物質的產品為基礎。總言之,我們在經濟過程中必須比現在所用的不可再生材料和能源都要更少。我們必須找出途徑以每人有限量的資源,來提供所需的產品與服務。因此,產品的品質必須改善;它們必須更耐用,可以修護、可以拆裝與再用、可以回收,因而在有限量的資源運用中達到相同的、甚至更多的福利。

表2:目前幾種不可再生原料的使用與環境空間

  目前每人用量 環境空間 必須減少量 2010年之絕對 2010年減少目標
資源 (公斤/人) (公斤/人) (百分點) 使用目標 (百分點)
水泥1 536 80 85 423 21
生鐵2 273 36 87 213 22
3 12 1.2 90 9.2 23
1 23 0 1004 17.2 25
  1. 產量
  2. 由於鋼鐵的回收再製比率高(高至40個百分點),因此鋼鐵生產所用的原料不能由鋼鐵統計計算,而須由生鐵的產量計算。
  3. 表觀消費(產量+進口量-出口量+存貨減少量-存貨增加量)。
  4. 由於氯的各種產品都是很有毒的,能致癌或導致畸形,所以必須在中程就逐步廢止使用。


擬議中的物質流量的減少主要是以自然界各類承受量(sink capaeihis)為依據。這些減量雖然會使有限的資源之消耗率降低,但終非「永久的」解決辦法。在二○一○、二○三○或二○五○年之後,許多物質與燃料的存量將會降至關鍵限度。因此,在限制流量之後,必須採取更進一步的步驟來保護資源和尋求替代原料。在中程階段,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必須配合著對新而可永續的利用法之投資,而此新而可永續的利用法又需滿足人類同樣的需求。

※ 資料出處:關懷生命協會翻譯之「走向永續歐洲」

本文件摘自《走向永續歐洲之研究》 「Towards Sustainable Europe, the Study」;該報告原件共240頁;由「渥普特氣候、環境與能源研究所」之約阿欽. H﹒斯潘金堡等人所著。原件由地球之友歐洲分會於1995年1月出版。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