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世界上最普遍接受的目標……經濟成長被認為可以治療貧窮、失業、債務、通貨膨脹、赤字、汙染、衰竭、人口爆炸、罪犯、離婚和嗑藥……這是『成長狂』。」(H.E. Daly, Steady State Economics《穩態經濟》,1991)。
七○年代,在有關環境問題的討論上,「成長限制」變成了口頭禪;九○年代,「永續發展」也是。但「永續發展」一詞已變成了大雜燴,人人都可以用來做為攫取利益的藉口。然而,本方案卻對永續發展做了量化。要想在環境空間之內生活下去,工業國將必須削減其所用能源與不可再生原料大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
密集成長、分離成長,物質減用化成長
一般人都接受經濟成長註3 ,另一方向,經濟成長又必須銳減資源的使用,這兩者之關係使我們必須緊急探討成長問題。在本方案中,將經濟成長分為三型:即「密集成長」、「分離成長」和「物質減用化成長」。歷來經濟成長都或多或少跟所使用的物質與能源之增長成正比,並且也受其刺激。成長的正統型態是:國民生產總額跟物質和能源的通過量之增加攜手並進,這種成長可以稱之為「傳統式經濟成長」或「密集式經濟成長」。稱之為密集,是指其所使用的原料與能源。必須明白的是,和三十年前相比,目前一個百分點的密集成長,在所製造的產品和服務上,其絕對增加量都較大,而其所消耗的資源也較大。這是由於經濟成長的指數性質使然。
「分離成長」意指經濟的成長跟所用資源與能源的增加之比例關係已經分離。過去三十年,我們可以說是處在分離成長與傳統式成長的混合期。由於我們已經清楚,只是把經濟成長率跟環境破壞增加率分離並不必然能達成永續,所以我們才用了「物質減用化」一詞,所指的是,跟目前的水平相較,在達到貨品與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成長之際,所輸入的原料卻比現行水平降低十個因數。這意謂著,為求永續,進一步的經濟發展所用資源必須更低於這個係數。進一步的發展必須由進一步的物質減用化補償註4 。
圖2:表示不同型態的經濟成長。曲線(1)表示國民生產總額跟所用環境空間(ES)的某種程度的分離。然而,如果GDP如表上所示那般快速成長,則雖然有某種程度上的分離,環境空間的曲線還是會上升。在此情況下,GDP的成長雖然比不分離的情況造成的衝擊較小,但每一段時期仍舊造成環境空間使用的上升。如果只求效率的改善,則並不比此一型態的分離更能提供保證。而這一型態的分離也不代表可以走向永續。曲線(2)和(3)表示絕對分離,其分離率超過GDP成長率。曲線(3)表示絕對分離繼續下去,到達環境空間的消費變為可以永續的地步。
註3 經濟成長意指國內生產總額(GDP或國民生產總額GNP)一個時期(一年)到另一個時期的增加。簡單的說,GNP代表一個經濟體一年中所生產的貨品與服務的總額。GNP的成長意指所有生產的貨品與服務累積價值(以金錢計算)之增加。
註4並非所有的資源都需相同的減少。在一個可以永續的社會中,某些物質與產品必須定期完全廢除,如氟氯化碳類。反過來說,物質減用化也並不意謂土地使用也得以十個係數減少,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也不必須。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即「布龍蘭委員會」(The Brundtland Commission)深深倚重分離式論點。該委員會「隱含的」使用永續成長概念來描述我們所稱之為「分離式」的成長,而這種成長卻並不必定意謂會伴以因數10的物質減用化作用。例如,他們的報告提倡「永續成長」:「現在所需要的是經濟成長的一個新時代:成長既強而有力同時在社會上與環境上又可以永續」(劃底線者表示強調其重要性)。以我們所謂的第三世界而言,前述的論點無疑是有效的。在南半球,為對抗貧窮,經濟發展在所必需。然而,布龍蘭委員會卻認為經濟成長在北半球也是必需。該委員會所提倡的成長雖然所用原料與能源較少,但對物質減用的需求它卻未予定量。
分離式成長的界限
為降低經濟成長所造成的衝擊,可以由三種關鍵性的效應來界定:「改變產品之組成,取代所用之資源,科技進步(將相同的輸入做更有效的利用)。如果這三項效應加起來,可以使經濟成長(的曲線)漸漸離開資源(或污染)有限的界限,使其不小於經濟成長率,則成長的限制就無限地拖延下去。」(Lecomber,1975)。這使「成長的限制」(也就是,絕對的分離可以促使經濟長期成長)在邏輯上說得通,但卻非全然確定。由於經濟成長具有指數特性以及我們所面臨的減量需求,因而長遠的物質減用成長方案勢將潛伏著各種限制因素。為了釐清指數性的經濟成長需要資源減量的幅度,我們算出的數字,說明了成長率與必需的減量之間的理論關係(表7)。為方便起見,人口數與其他因素假定為常數。
表7是以五十年內減量百分之九十為目標。在事實上,經濟成長與可得的服務之間的比率比此更為複雜,不過,該表也清清楚楚顯示了指數成長的效果。請注意年成長率訂分之2時,每服務單元的物質輸入必須減低27倍以上(相等於百分之九六.三)。以本研究的觀點的結論是,永續性的經濟成長是一個極難達成的目標(即使可能),長遠看來更是如此。
表7:50年內物質輸入減少百分之90
經濟成長率(%) | 所產生之服務/人(S/P) | 為物質減量化成長所需之MIPS減量 | 每服務單元所需之物質減用(%) | 物質減用化之MIPS係數 |
-1.0 | 0.61 | 0.160 | 84.0 | 6.25 |
0.0 | 1.00 | 0.100 | 90.0 | 10.00 |
1.0 | 1.65 | 0.060 | 94.0 | 16.67 |
2.0 | 2.69 | 0.037 | 96.3 | 27.03 |
3.0 | 4.38 | 0.022 | 97.8 | 45.45 |
註:MIPS─Material Input Per unit of Service每服務單元之物質輸入。
※ 資料出處:關懷生命協會翻譯之「走向永續歐洲」
本文件摘自《走向永續歐洲之研究》 「Towards Sustainable Europe, the Study」;該報告原件共240頁;由「渥普特氣候、環境與能源研究所」之約阿欽. H﹒斯潘金堡等人所著。原件由地球之友歐洲分會於1995年1月出版。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