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濕地歸鄉路 茄萣候鳥帶青年返鄉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回到濕地歸鄉路 茄萣候鳥帶青年返鄉

2017年01月09日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每年一入秋,台灣西部沿海,總是迎來許多來自北方的候鳥朋友。大大小小濕地上,擠滿各種鳥類。體型大的鷺科,威風八面走在水中,個頭嬌小的雁鴨科,喜歡在水面上優游划水。在冬天的東北季風下,濕地一點都不孤寂,反而更熱鬧,就像各地高手趕來會師的武林大會。

為了籌備一年一度的候鳥季,茄萣當地最有名的鳥人-鄭和泰,也展開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日子。鄭和泰,50多歲,土生土長的茄萣人。年輕時是位化工工程師,自從10多年前愛上賞鳥,就成為守護濕地與候鳥的最佳代言人,也是每年候鳥季最重要的推手。

鄭和泰是守護濕地與候鳥的代言人。攝影:葉鎮中。

為了張羅2016年底的候鳥季,鄭和泰騎著摩托車四處跑。他穿梭在社區、菜市場、老餅店和各協辦單位間,只要一經過濕地,總是習慣要下車看看才安心。這一天,鄭和泰停留的地方,是茄萣人南北往來的主要幹道之一,也是濕地中最熱門的賞鳥點-大蒸發池。如果願意靜靜等待,就可以完全不用望遠鏡,在幾10公尺距離內,欣賞到保育類明星-黑面琵鷺。

茄萣溼地是許多候鳥度冬的補給站。攝影:葉鎮中。

只是這兩年,高雄市政府為了防洪,在這裡興建防水閘門,卻造成大排外水排進濕地內水,一旦濕地水位超過30公分,就會影響候鳥的棲息與進食。

在上大學之前,李至堉跟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完全不知道家鄉,有這麼一處名聞遐邇的濕地環境,更不知道這濕地的自然環境與生物資源,跟茄萣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大一那年寒假,至堉和國中同學共同走進濕地,重新認識家鄉、認同母語,他的在地意識,也因此受到啟發。

練習用台語思考與書寫,是至堉尋找自我認同的嘗試,此外,加入守護茄萣濕地的行列,更是他具體實踐的方向。2014年2月,至堉和一群年輕夥伴,成立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

這群守護茄萣的年輕子弟,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台南和屏東。他們跟至堉一樣,平日各有各的生活,有些人還在求學,有些人已入社會。雖然無法長期待在茄萣,不過他們行動靈敏、分工有序,以網路為連結平台,如果茄萣有事、濕地有難,他們一定會出現。

這天,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鳥會、台灣濕地聯盟、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等團體,也一同加入會議。雖然高雄市政府闢建1-4號道路的目的,是紓解地方交通、繁榮茄萣發展,可是與會人士希望在社會各界還沒共識前,暫緩1-4道路的興建。

許多團體共同守護茄萣濕地。攝影:葉鎮中。

茄萣濕地的前身是竹滬鹽灘。1976年,高雄縣政府把鹽灘南端興建為興達港,10年後,1986年,縣府又在興達港東側開挖遠洋漁港,把廢土填進鹽田,土地所有權由台鹽公司移轉給國有財產局,面積大約有171公頃。

2、30年來,因為沒有過度開發與干擾,濕地已經成為候鳥度冬的天堂。到目前為止,已經統計到167種鳥類,其中還包含國際級的保育物種黑面琵鷺兩百多隻,茄萣濕地跟南邊的永安鹽田,共構成為南台灣最大的候鳥度冬地。

帶著學員或遊客賞鳥,現在已經是鄭和泰的生活重心。為了讓更多人深入認識茄萣,他以濕地為舞台、以各種鳥類為主角,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必要性,也藉此突顯濕地環境保育刻不容緩。

可是,茄萣濕地命運多舛,一再因為興達港計畫而受牽制。2008年,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中的兩條道路,1-1號道路和1-6號道路,把茄萣濕地一分為二成南北兩區。2016年8月底,同樣是漁業特定區的1-4號道路,環評闖關成功。

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位於大蒸發池旁,有一長條往北方延伸的土堤,正是1-4號道路的預定地。1-4號道路,全長947公尺,道路工程費將近1億,如果加上環保設施費用約1.5億,但卻只節省當地居民在南北交通上1.5分鐘車程。

其實,2016年1月19號,1-4號道路環境影響評估,被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不過3個月後,高雄市政府再啟環評,並在8月31號通過。

2016年11月20號,茄萣濕地候鳥季熱鬧登場,現場有24個來自各地的環保團體擺攤相挺。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也是候鳥季的重要夥伴。這場活動不只要宣告候鳥季節已經到來,也要號召更多人站出來,保護濕地環境和茄萣未來。遊說、溝通、連署,是這群年輕人在活動中的任務。

候鳥季時號召更多人保護濕地。攝影:葉鎮中。

茄萣人習以為常的淺灘,是環境學者口中的濕地。茄萣人常常看到的黑面撓杯,是世界級的保育類動物。茄萣濕地,早已為這片土地打造未來發展的定位。

1-4號道路真的可以促進茄萣發展?攝影:葉鎮中。

年輕人想回鄉,中生代想留鄉,候鳥年年回濕地報到,茄萣人的家園感也深根固著在濕地上。至於1-4號道路,是不是真的可以促進茄萣發展?幫助年輕人回家呢?答案,或許就在濕地裡。

東北季風帶來許多候鳥朋友。攝影:葉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