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鯨】鯨生鯨逝:持續獵捕,是需要還是貪婪?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捕鯨】鯨生鯨逝:持續獵捕,是需要還是貪婪?

2017年06月14日
作者:蔡政修(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及古生物學 博士後研究員)

前二篇討論了從目前國際捕鯨委員會的三種捕鯨名目,以及的來看,即使是以傳統固有或是科學捕鯨的名義[1],真的有捕鯨的需要嗎?或是有需要捕到成千上百隻的鯨魚嗎?

傳統固有捕鯨主要是為了維持當地居民的生活或是延續長期以來的捕鯨文化。不可否認的,有些地區不論是科技或是穩定的食物來源,確實還沒有很多的發展,又或者是長期以來鯨魚確實已經深深地融入到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但是在目前的狀況下,只有很少數的地區或部落是真的需要依賴捕獲鯨魚來藉以維生;此外,以保有傳統文化之名來捕鯨,捕捉的物種及數量或是方式也是具有一定的爭議,畢竟如果不是使用所謂早期「傳統式」的方式來進行捕鯨,而是用了現在化、高科技的捕鯨器具,那似乎也失去了、也不該以保有傳統文化這個名目來捕鯨的意義。

印尼的傳統固有捕鯨。圖片取自:Ellis, R. 2009. Whaling, Aboriginal. In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Perrin WF, Würsig B, and Thewissen JGM, eds), pp. 1227—1235. Academic Press.

印尼的傳統捕鯨。圖片取自:Ellis, R. 2009. Whaling, Aboriginal. In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Perrin WF, Würsig B, and Thewissen JGM, eds), pp. 1227—1235. Academic Press.

隆步凌島:與抹香鯨搏命的傳統

儘管如此,在國際捕鯨協會的核可名單之外,仍然保有著極為傳統的捕鯨方式。

在印尼的一個小島隆步凌島(Lomblen或寫Lembata。)[2]的居民或許是目前在世上很少數的其中一個例子:居民們至今仍然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抹香鯨搏鬥,而捕捉的成功率大概是十次裡面會無功而返七次左右(一整年的捕捉個數大約是介於30到50隻的抹香鯨),全然不像是搭著大船、使用著近代所發展出來的先進器材,只要有發現鯨魚,幾乎可以是百發百中的現代捕鯨。

又或像位於中南美洲的國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目前的傳統固有捕鯨,雖然是在國際捕鯨委員會底下合法的捕鯨,捕捉行為名正言順,但他們目前每年卻都只有捕捉個一、兩隻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藉此保有、或是象徵性地傳承鯨魚文化的傳統[3]

而近幾年吵得沸沸揚揚的、也到了國際法庭接受裁決日本的科學捕鯨,或許也不必要多做解釋到底有沒有捕鯨、或是捕個幾百隻甚至是千隻以上鯨魚數量的需要性——畢竟國際法庭在2014年也清楚的判決了日本的科學捕鯨並不是以科學為目的。

不過我們在此還是簡單舉個例子,來看看到底是如何的「不科學」。

日本的科學捕鯨。圖片取自:綠色和平組織。

日本的科學捕鯨。圖片取自:綠色和平組織。

日本的「科學捕鯨」:獵捕超越學術需求

在2012年的一篇以科學捕鯨名目取得資料的研究文章中(Nakamura G, 2012),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要了解小鬚鯨的頭骨成長曲線及模式等,這個研究測量了「666個」小鬚鯨頭骨。但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為了研究的目的而殺害小鬚鯨,而是在於沒有人可以有機會重新檢視這個研究——因為所有的骨骼標本在他們測量完畢後,全都被丟掉了!

同時,這個以科學捕鯨名義研究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真的需要殺害如此大量的小鬚鯨才能取得、並了解他們的骨骼成長曲線等資料嗎?

事實上,如果我們跑遍全世界目前有蒐藏小鬚鯨頭骨或骨骼標本的博物館(再加上盡力收集擱淺的標本),雖然要收集到666個標本的資料可能有點難度,不過,要完成這樣一篇類似的論文、並討論同樣主題的研究,是一定沒有問題的[4]

小鬚鯨(minke,學名為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圖片取自:Wilson DE, Mittermeier. 2014.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 4, Sea mammals. Lynx.

小鬚鯨(minke,學名為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圖片取自:Wilson DE, Mittermeier. 2014.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 4, Sea mammals. Lynx.

因此,從在印尼隆步凌島雖然沒有在國際捕鯨委員會認可下,但似乎卻是嚴謹著依照傳統生活及文化傳承式的捕鯨;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雖然從國際捕鯨委員會中取得認可,但也只是形式上的讓當地的鯨魚文化延續;或是日本以科學研究為名,但犧牲其實不那麼必要的上百個鯨魚個體來看,目前雖然是符合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條例,但以鯨魚的種類或數量來考量的話,其必要性似乎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台灣雖然在1980年時試著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但台灣的國際地位在當時,或現在仍是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也因此還沒有機會成為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會員國,更沒有機會可以參與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討論,今年(2017年)5月也無緣參加在斯洛維尼亞(Slovenia)舉行國際捕鯨委員會討論捕鯨相關的會議。儘管這樣看來,可不可以捕鯨或是參與捕鯨的討論似乎也是個政治問題。但身處太平洋之上,這些被獵捕的鯨魚與我們並不遙遠。

→繼續閱讀下篇〈【捕鯨】鯨生鯨逝:三張互動圖表  看世界捕鯨現況


[1] 商業捕鯨目前已經被國際捕鯨委員會全面被禁止了,所以不需要列入考慮。不過還是有些地區積極的希望可以廢除掉禁止商業捕鯨的條款,像是還在從事商業捕鯨的挪威和冰島。
[2] 印尼目前並不是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會員國之一,所以在此的捕鯨雖然沒有被列入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名列中,但從隆步凌島居民的捕鯨方式,不意外的應該是要被歸列在傳統固有捕鯨之中。
[3] 這當然還是要以當地真正的生活狀況來做判定,而不該只是用數量來下結論。
[4] 雖然因為取樣與統計的關係,這樣的一篇研究並不會完美,或是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不過,同樣的,這一篇以666個標本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完美的——畢竟沒有什麼抽樣取得的資料是完美的。

【捕鯨系列專題】

  1. 【捕鯨】鯨生鯨逝:是文化,是科學,還是為了生活?
  2. 【捕鯨】鯨生鯨逝:被「名義」遮掩的保育問題
  3. 【捕鯨】鯨生鯨逝:持續獵捕,是需要還是貪婪?
  4. 【捕鯨】鯨生鯨逝:三張互動圖表  看世界捕鯨現況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 Nakamura, G., Kato, H., and Fujise, Y. 2012. Relative growth of the skull of the common minke whale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from the North Pacific in comparison to other Balaenoptera species. Mammal Study 37: 105—112.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