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溝水小農市集 環繞水圳而生的社區產業和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五溝水小農市集 環繞水圳而生的社區產業和文化

2017年11月27日
本報2017年11月27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地產、地銷、地食,屏東萬巒五溝水的生態和人文景觀,串起了社區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概念,為社區獨有水圳生態特色感到驕傲,透過在地農產品市集和文化導覽的農村體驗活動,既保存社區聚落之美,也讓遊客與居民互動,深刻認識五溝。

昨(26)日在五溝水劉氏宗祠前的小農市集,在地農民帶來自家生產的蔬菜、香蕉、醃漬和農產加工食品。客家聚落市場經常出現的芋禾酸、梅乾菜、客家粄,以及年節前客家人買來過年的豬膽肝,一一呈現在市集攤位上。還有在地小農種植的有機香蕉、採用無毒種植糯米製成的甜酒釀,市集攤位不多,但每樣產品都有其豐厚的文化傳統和在地故事。

林品軒把在五溝採集的農業生產故事和文化,透過小農市集活動讓遊客認識五溝。攝影:李育琴。
林品軒把在五溝採集的農業生產故事和文化,透過小農市集活動讓遊客認識五溝。攝影:李育琴。

社區資料採集  找出地方特色

主辦五溝水小農市集的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將長期調查研究社區文化和生態的成果,向社區長輩諮詢討論,透過工作坊讓民眾一起發掘社區資源,一點一點找出與在地生活最密切的農業生產與飲食文化。「希望透過小農市集的形式,讓大家看到五溝水的特色,」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專員林品軒說。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最主要的工作在於環境保育與聚落保存的推動,林品軒在駐點的四、五年間,持續採集村庄的歷史、生活文化和農業生產方式。今年透過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的補助,特別將這些採集資料加以深化,與在地居民溝通,找出不為人知的社區特色。

他談到五溝水有個小角落叫台北寮,是當地的方言孤島,由於居民多是北客移民,講的客家話腔調為「海陸腔」,與當地人不同。在地人對台北寮的印象,就是那裡生產的梅乾菜。每到冬季家家戶戶種植芥菜,收成後在家門前曬乾醃漬,五溝水人要買梅乾菜都會到台北寮買。

在地小農與遊客互動  述說食材生產故事

沿著水圳形成的五溝水聚落,是全台第一個受文資法保護的客家聚落,宗祠、祖堂、學堂洋樓等傳統建築,述說著家族祖先自中國來台開墾後的發展歷史。居民的住家環繞著祖堂往外擴散,而住家的後頭,就是農業生產的場域。

林品軒說,在與居民討論小農市集的過程中,鼓勵大家拿出自家種植的安全農產品,這些自己生產的新鮮蔬菜、香蕉,過去都是饋贈親友鄰里,通常會細心照料、種植過程安全無毒。當地更有堅持草生栽培、無毒耕種的有機香蕉農。

五溝水小農事市集販售在地特色農產品。攝影:李育琴。
五溝水小農事市集販售在地特色農產品。攝影:李育琴。

市集提供了在地農業、傳統食材的生產者與遊客互動的機會。熱情的客家醃漬食品販售者吳女士,跟遊客分享客家豬膽肝、臘肉的製作方式,台北寮今年剛出產的梅乾菜,也被遊客搶購一空。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長劉晉坤,多年前找回家中過往製酒歷史,結合五溝的水和台灣優良品種糯米,重新研發生產無毒甜酒釀。村裡的年輕人回鄉創業開了涼水攤,他鼓勵要多加利用五溝水的特色,販售吸引遊客的飲品,因而協助研發了鳳梨酒釀茶飲,使用在地特有食材,大獲遊客好評。

活動最後進入聚落進行社區導覽,遊客穿繞在五溝的巷弄裡,時而走入夥房禾埕,觀看祖堂門上的進士匾,時而透過「屋背溝」水圳旁的老照片,發掘五溝水水圳過往與人親近的模樣,「五溝的水圳濕地,與在地農業生產、生態和聚落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林品軒解釋。

水草帶來社區轉變  要讓後代看到完整的五溝水

小農市集的舉辦仰賴村莊內的志工一起參與協力,村長李月秋說,五溝面臨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的困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跟遊客介紹五溝的特色文化和農村美食。

社區參與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活動,大約是在去年五溝水水草日開始產生的變化。劉晉坤說,過去協會總是阻擋村內工程,和開發派往往勢不兩立,但是慢慢的,村長和村民也看到工作站所做的事,了解保護好水圳生態和五溝獨特的景觀,才能吸引人進來,要青年回鄉,也許該透過這樣的方法。

五溝水居民發現保護好環境和在地特有種水草,社區產業才有機會。攝影:李育琴。
五溝水居民發現保護好環境和在地特有種水草,社區產業才有機會。攝影:李育琴。

前任村長宋漢雄也談到自己態度的轉變,他說,以前還沒有環境保護的觀念,當村長時只要申請就有幾百萬元進來,要做工程很容易,但是慢慢的發現,工作站的人是在為社區營造努力,保護好水圳裡珍貴的水草,讓環境變漂亮,後代子孫才能看到完整的五溝村。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