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食宴室】重鹹海水養白蝦 成龍「鹽」選白蝦上桌 | 環境資訊中心
濕地故事

【小農食宴室】重鹹海水養白蝦 成龍「鹽」選白蝦上桌

2017年12月26日
作者:陳冠宇(台灣濕地網特約作者)

有沒有想過餐桌上的蛤蜊湯、干燒蝦、乾煎虱目魚肚,「牠們」是從什麼地方來到我們的面前呢?生活在都會區的我們,可能比起看到鮮活在水中跳動、呼吸的牠們,更多的是已經處理過、攤在餐桌上,披上醬料,與其他各式各樣的菜色一同呈現的它們。

剛烹調處理好的「鹽」選白蝦。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23.html
剛烹調處理好的「鹽」選白蝦。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現在的生活,可以很便利地透過網路媒體、美食部落格看到好吃的料理,各種各樣店家烹調好的美味菜餚。可是我們無法透過這些餐點,瞭解食材究竟從何而來,也不知道牠們原本生活的樣子。許多時候,我們其實吃著我們並不瞭解的食物。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要跟大家介紹成龍濕地三代班的「鹽」選白蝦。白蝦是臺灣最多的養殖蝦類,依據飼養者的選擇有鹽水、半淡水與淡水等許多養殖的方式。而成龍濕地三代班的白蝦特別的地方便是在於直接引入出海口附近海水和淡水自然混合的水源來進行養殖;這和當地普遍的養殖方式不同,普遍的方式是透過抽取地下水來與自然引入的水源進行混合調節的半淡水方式。但三代班團隊抱持著一股熱情,想要打破當地人說不抽地下水、直接引入自然混合的水源是不能養成功的想法,便找了一塊地展開各種實驗。

實驗過程中雖然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發生,但也都讓團隊不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同時,團隊也持續邀請其他地區進行類似海水養殖的專家業者來到當地與村民進行交流分享。一步步讓成見被打破、讓鹽水養殖的成果受到當地村民的認同,現在已經不會再有人認為全鹽水養殖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了。隨著2015年,郭子阿公的加入,團隊的在產銷上的重擔也增大了許多,除了持續原有的實驗計畫外,也同時努力建立一個直接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接觸的銷售平台。

下水摸文蛤,瞭解養殖池中生長狀況的郭子阿公。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7/03/100.html
下水摸文蛤,瞭解養殖池中生長狀況的郭子阿公。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所幸這些努力都是有回報的,不論是團隊自己,還是郭子阿公,甚至是消費者們都有提到鹽水養殖出來的白蝦,的的確確比起以前來得更Q彈、肉質吃起來也更加鮮甜。這些回饋也讓郭子阿公對於自己養出來的白蝦感到十分的自豪。

包裝中的郭子阿公的「鹽」選白蝦。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5/12/blog-post.html
包裝中的郭子阿公的「鹽」選白蝦。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以養殖漁業為生的口湖鄉成龍村

成龍村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出海口旁。當地主要的經濟產業為養殖漁業,我們餐桌上常見的虱目魚、蛤蜊和白蝦,都可能來自這個地區。當地原本主要經營的是農業生產,但由於民國75年韋恩颱風的重創,使得不少農地被海水浸泡,造成土壤鹽化,使得無法再進行耕作之用;此後為了生計,當地不少的農地便轉而為養殖漁業,但由於當地習慣的養殖方式會透過抽取地下水來調節池子中的鹽水比例,隨著產業的擴大,地下水抽水的速度不及自然界補給的速度,也使得後續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加劇。當地在風災後另外也有不少地方既無法農耕,也沒有被改作魚塭,這些地方變逐漸變成候鳥棲息和過境的濕地環境,成為當地人口中沒有用的土地。這樣的狀態一直到2005年,林務局才注意到並以生態休耕的名義編列10年的預算,將濕地保存並作為水鳥和諸多水生生物的復育場所。但儘管帶來大量的候鳥,卻無法解決人口外流與老化等問題,而超抽地下水的問題也只是被延後面對而已。

成龍濕地上出現俗稱「凌波仙子」的水雉。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28.html
成龍濕地上出現俗稱「凌波仙子」的水雉。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後來到了2009年,林務局邀請觀樹基金會一起進到成龍村,試圖為濕地做出一些更積極的濕地保育活動。因而基金會成立「成龍濕地三代班」進駐當地,藉由對當地社區推動一系列的改造計畫,期許將濕地由被動的保存,變成社區生活的一部份,並逐步培養社區解決當地問題、理解生活周遭自然環境的能力。

從愛上社區到走進產業

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處理產業上的問題。三代班團隊們其實認為自己是和村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從一開始進駐成龍村,就不是以一個特定目標或計畫在進行各種實踐與活動。而是一步步透過和村民們生活在一起,來瞭解他們的問題,也藉由組織當地學子們的小小偵探社,和大家一起觀察、記錄當地的生態環境,也蒐集瞭解當地各種各樣的歷史。並逐步和社區的人們一起解決遭遇到的問題。

所以才有了藝術季的誕生,三代班團隊們之所以推動藝術季,其實是希望能夠讓村民們愛上自己的故鄉。因為這是一個擁有美麗濕地的村落,藉由許多的藝術家,一方面讓村民能夠跟著藝術家看到自己生活中那些沒有發覺的美麗事物外,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鄉在外打拼的遊子,透過電視與媒體的報導,看到更多家鄉的美好。隨著藝術季多年的舉辦,不僅僅是在觀光上讓成龍村打響了名聲,也讓社區對於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更多的認同,並進一步地也讓當地社區逐漸有意願主動參與創作屬於自己的藝術品。

從外地來到的藝術家,和志工們一起逛當地的夜市。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6/05/2016.html
從外地來到的藝術家,和志工們一起逛當地的夜市。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村子的人們都認為三代班團隊只是來處理「濕地生態」和做些候鳥的相關記錄而已,所以稱團隊們為「交阿窟(鳥仔窟)」,只有跟鳥有關的事情才會來找他們。但隨著藝術季、實驗養殖計畫等等的經驗,村子裡開始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會想找他們,可能是孩子們課業的問題、也可能是藝術季活動和作品的保存問題,進一步的甚至還有因為實驗養殖計畫裡頭對水質檢測而有的經驗上的問題,也都使得團隊成為人們諮詢的對象之一。而真正的和村子裡的人們有各種各樣豐富的聯繫。

藝術季的創作也是當地村民、外來藝術家和志工們同心協力的成果。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6/05/2016.html
藝術季的創作也是當地村民、外來藝術家和志工們同心協力的成果。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這樣的聯繫尤其表現在對於團隊帶孩子出去做生態調查上的放心,最開始家長們還會擔心團隊帶孩子們去不安全的地方,但隨著在村子裡建立起的信賴關係,現在家長們也都十分放心且願意讓孩子跟著團隊一起進行許多的調查活動,因為許多的經驗使家長得以放心相信團隊成員會在各種活動上做好安全的規劃。

三代班帶孩子們前往屏東的水上草原,前往不同地區參加自然生態活動。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23.html
三代班帶孩子們前往屏東的水上草原,前往不同地區參加自然生態活動。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成龍濕地三代班「鹽」選白蝦

如前面提到過的,會試著走進產業面,實驗打破人們對於海水養殖的印象,也是因為生活在一起,常常會聽到的說法。團隊想要證明給村子看,用友善的方法養殖暨可以讓環境的傷害減輕,也能夠有更好的品質。所以團隊在養殖的方法與計畫上花了不少心力,除了透過同時設置純養白蝦的池子,和混養白蝦虱目魚與文蛤的池子來互相比較飼養的成果外。也設置了一個淨水池,因為不同階段引入的水的水質不同,在進入魚塭前會先把引入的水放在這個池子曝曬和調節(不是抽地下水),並且定時檢測水質狀況,等到調整合適了才引入飼養池中。對這些細節的堅持和要求,村民們也都看在眼裡,變得到後來他們自己的池子如果有些問題,也會找三代班詢問和邀請協助簡單的檢測。

飼養過程中定時檢查池水情況和蝦隻生長的狀況。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6/10/blog-post.html
飼養過程中定時檢查池水情況和蝦隻生長的狀況。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除此之外,三代班團隊也藉由經營獨立的平台販賣,取代以往交給盤商的方式,使得能有更多的利潤回到生產者手上,並且進一步讓生產者有機會與消費者有直接的聯繫,令社區友善環境的成果可以直接分享給消費者知道,讓消費者有更多機會看到他們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生長。

不僅僅在生產方面做出改變,其實一開始觀樹基金會會進到這個地方是由於林務局推動的濕地保育的計畫,但進入成龍村後,QQ湄不希望團隊僅僅只是進行一個特定的濕地保護的專案而已,而是藉由和村子生活在一起,將社區整體的活化以及和社區一起看見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讓社區的生活能夠和自然環境扣連在一起,讓當地人可以發現並愛上自己的家鄉。

藝術季期間妝點濕地的藝術作品。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5/05/2015.html
藝術季期間妝點濕地的藝術作品。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

成龍濕地三代班的這些努力,都是希望能夠讓大家更清楚地看到餐桌上的蝦子、蛤蜊和虱目魚,都不只是餐盤上美味的樣子而已,吃下口前,能夠讓消費者想起這些食材如何成長,那一群和他們一起生活著的人們與社區文化、自然生態的豐富樣貌,這些努力也就有了回報。對於遠在他鄉的我們來說,吃也許只是生活裡的一件小事,但如何能吃到這些食材,卻是對環境和對當地的人們來說,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消費者能更有意識的看待食材的生產地發生的故事,對於生產者來說是最大的鼓勵。所以訂購白蝦,品嚐「鹽」選的美味時,不只是吃白蝦本身的美味,也是吃下並延續了一個社區和環境的夢想。往後如果有時間,不妨也一起到成龍濕地和當地的小小調查員們一起看看那些鮮活的食材,以及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豐富的濕地生態吧!

造訪成龍濕地的黑頭白䴉。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23.html
造訪成龍濕地的反嘴鴴。來源:成龍濕地三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