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島嶼20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穿梭島嶼20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2018年12月03日
公視記者 張岱屏 賴冠丞 陳添寶 顏子惟
前言
20年,對一個人來說,是從嬰兒長成青年或從青年步入中年的歲月。對一條河來說,20年又會有怎樣的經歷?是逐漸死亡或是重獲新生?
20年來,我們的島紀錄著許多河流的變化,有的從骯髒變清淨,有的從豐沛變乾涸。讓我們和島上的老朋友一起回顧這20年,那條在你生活周遭既熟悉又陌生的河流。

我們來到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這是20年前濁水溪的景象:孩子們在溪水裡玩耍、農民撐著竹筏將竹子運送到下游、鐵黑色的溪水流過密布的水圳,滋養著彰化雲林這片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這是二十年前濁水溪的景象。
這是20年前濁水溪的景象。


這是20年前濁水溪的景象。

濁水溪不只是一條河,也是農民的命脈。

當時,台灣最大的引水工程——集集攔河堰還沒完工,直到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從此改變了濁水溪的命運。

集集攔河堰截水20年 濁水溪變貌

集集攔河堰運作20年後,濁水溪面貌完全改觀。攔河堰以上是大片沙洲,淤積量超過50%,攔河堰以下卻是一片片突起的岩石,刺入眼簾。為了保護攔河堰與堤防,政府做各種保護工、投放消波塊,但還是被侵蝕掏空。

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
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

濁水溪水經由渠道流進林內分水工,在八卦池進行分水,其中一條工業專用的水道,將水源源不斷地送往麥寮離島工業區。

集集攔河堰的興建,原本是要讓農民有穩定的水源可以灌溉,但是運轉至今,對許多雲林農民而言,面臨的卻是穩定且常態性的缺水。少了濁水溪的補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乾涸,農地越來越難耕種。幾十公尺外的水圳裡雖然有水,但農民眼睜睜看著圳水從田邊流過,就是沒辦法取用。水圳沒有水,農民跟農田水利會反映也無效,為了自救,農民只能自己花錢,鑿井灌溉。

集集攔河堰的興建,原本是要讓農民有穩定水源可以灌溉,現在卻面臨常態性的缺水。
集集攔河堰的興建,原本是要讓農民有穩定水源可以灌溉,現在卻面臨常態性的缺水。

政府部門強調,供給六輕用水每34萬噸,只占集集攔河堰全年供水量的5%。但以季節來看,濁水溪豐枯期水量懸殊,每年2到5月枯水期,六輕原本並沒有水權,而透過農田水利會調撥農業用水給六輕使用,但此時正是一期稻作插秧,農民求水若渴的時候。鑿井是萬不得已,大部分的農民還是期望能利用濁水溪的水灌溉,讓富含營養鹽的泥水,滋養農田。

竭水之河 荒漠揚塵滿天沙

集集攔河堰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揚塵。由於較粗的礫石被攔河堰攔截,只有細沙隨河水而下,在河口堆積成約六平方公里的濱海沙漠。這幾年政府進行濁水溪揚塵的治理,包括水覆蓋、綠覆蓋、河道整理、稻草覆蓋等等,但揚塵問題沒有明顯改善。另一方面因為水量不足,河川與河口的生態也瀕臨崩解。

集集攔河堰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揚塵。
集集攔河堰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揚塵。

集集攔河堰像是一道緊箍咒,緊緊束縛著濁水溪的生命,環保團體認為,20年過去,該好好評估攔河堰的去留。

河川的面貌,反映我們對待她的態度,曾經她是垃圾的集中地;曾經她是污水最好的去處;曾經我們極盡所能的擷取,不在乎她是否奄奄一息。20年來因為許多人的努力,我們的河川有些得以重生;有些卻還在死亡邊緣掙扎。下一個20年我們能不能還給河川、還給下一代,一個人與河共生共存的未來?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穿梭島嶼20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穿梭島嶼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