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丹大之傷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丹大之傷

2018年12月17日
公視記者 柯金源 陳佳利 陳慶鍾 賴冠丞 顏子惟
前言
二十年,能讓嬰兒長成青年,青年走向中年,也能讓中年人步入老年。二十年,對大樹來說很短暫,對台灣的山林來說,卻經歷了許多變化。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持續紀錄山林的重大變遷,有些地方,森林得到保護,有些地方,森林變成菜地,遭受嚴重污染,一直無法恢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發生在山林中的那些事…

林務局丹大事業區總共42,282.77公頃,其中14,350公頃的森林遭到砍伐,一直到現在,六十年前造成的傷口,還在淌血。

濁水溪與丹大溪的交會口,孫海橋的舊橋墩,依然佇立。自從2004年,孫海橋因為72水災損毀,不再復建,一般民眾已經無法進入丹大山區。經過申請,我們搭上流籠渡河,踏上丹大林道,一路顛簸動盪,映照這片山林坎坷的過往。

985-2-4孫海橋因為72水災損毀,不再復建,一般民眾已經無法進入丹大山區。頭
孫海橋因為72水災損毀,不再復建,一般民眾已經無法進入丹大山區。

985-2-5 2017年孫海橋舊橋墩  攝/柯金源
2017年孫海橋舊橋墩。攝影:柯金源

林業與墾農進駐 原始森林消失

1958年,經營振昌木業公司的孫海,向林務局標得丹大林區5,000公頃的伐木權,以半年時間開闢丹大林道,從濁水溪畔直通七彩湖,全長68公里,號稱台灣最長的林道。那是環境意識薄弱的年代,有將近三十年,丹大的珍貴檜木,大量被運送下山。原始森林消失,大部分換上了整齊劃一的造林樹種。

當時不是所有的伐木基地都有造林,孫海將100公頃土地的林產處分權出租,於是墾農上山,將山坡地開墾成一階一階的梯田。

985-2-21996年 丹大林道上丹野農場開墾的菜田  攝/柯金源
1996年 丹大林道上丹野農場開墾的菜田。攝影:柯金源

該長期穩定的山坡,淪為短線操作的菜園地,帶來水土保持與農藥污染問題,1987年,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把在丹大看見的情況,化成系列報導,受到社會強烈關注,引發第一波森林運動,要求禁伐天然針葉一級木。

禁伐卻遭山老鼠覬覦 農藥污染亦難以復原

1989年7月,林務局由事業機構改制為公務機構,從此不再砍樹籌經費,同年宣布禁伐天然針葉一級木,中止了從1912年開啟、歷經70多年的大伐木時代。即使如此,丹大檜木還是順著林道被帶下山。伐木後殘存的樹頭,長期受到山老鼠覬覦。

林務局在丹大林道4公里處,設置二十四小時的管制站,監控進出林道的人員,加上運用高科技器材與配合檢警巡查、嚴密防範,近幾年盜伐情況稍微減輕,另一項伐木後的遺毒,卻依然影響至今。

985-2-3 (2)林務局在丹大林道設置二十四小時管制站,加上運用高科技器材與配合檢警巡查、嚴密防範。
林務局在丹大林道設置二十四小時管制站,加上運用高科技器材與配合檢警巡查、嚴密防範。

當年環團為森林請命,促使政府停砍檜木,不過林地種菜的行為,並沒有在當時停下。由於種菜違反造林規定,為了收回林地,林務局與墾農展開漫長訴訟。2004年收回40公頃,2010年收回60公頃。緊接著是另一項艱難挑戰。耕作過的田地,樹長不起來。反倒是邊坡,沒有受到農藥污染,小苗才能存活。

985-2-1丹大林道設圍籬防止動物啃食樹苗 (2)
丹大林道設圍籬防止動物啃食樹苗。

花28年收回開墾區 下個難關是森林復育

想要克服土壤劣化、動物危害、乾旱與寒害等問題,林務局設立了7公頃的試驗區。進行中的試驗分成兩區,一區挖深植穴,一區挖溝。人工造林需要經常照顧幼苗,丹大林道的路況容易坍方,讓這項工作變得很難。南投林區管理處處長李炎壽表示,7公頃試驗區會用人工方式來復育造林,其他地方,未來可能就是天然復育,可能要到二十年左右,酸鹼值才能恢復到7左右,到時候,原來的這些森林物種就會進來。

985-2- (50)林務局設立了7公頃的試驗區。
林務局設立了7公頃的試驗區。

985-2- (47)林務局設立了7公頃的試驗區。
林務局設立了7公頃的試驗區。

菜園地從1982年開墾種植,直到2010年才完全收回,被違法使用長達28年,

這100公頃早該還給森林的土地,成為歷經伐木後,一直無法平復的傷口,該積極造林,還是放手讓大自然接管,或許在試驗結果出爐後,就有答案。歷經滄桑,丹大經驗希望能喚醒人對自然的懺悔。

985-2-32017年丹大林區的殘存樹頭  攝/柯金源
2017年丹大林區的殘存樹頭。攝影:柯金源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丹大之傷

【穿梭島嶼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