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光電系列報導2
為發展鹽田光電,能源局排除國家級重要濕地、生態敏感區域、野鳥熱區後選定嘉義布袋102公頃作為示範區。對部分保育人士而言,這是無法接受的結果,鹽田濕地「一塊都不能少」。
102公頃的濕地光電的動工成了關注焦點。102公頃怎麼選的、為何選在鳥況這麼好的地方?這是大眾的質疑。此外,布袋濕地背後更大的隱憂是1,067公頃鹽田【註】缺乏棲地管理,以及蓄勢待發的開發壓力。
以數據為依據、影響最低為原則的必選題
能源局原本預定在嘉義布袋規劃374公頃的鹽田光電,最後在鳥類保育人士的奔走下,減至102公頃。這個討論的過程,長期在此進行鳥類調查與棲地管理研究、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最清楚。
「我們的難處是,大家都支持綠能。」他表示,綠能是國家政策,特生中心立場是協助能源局將影響縮至最小。歷經一年多討論,確認最小面積公頃、選址、加上電網饋線等實際因素,最後還是放在布袋鹽田。
傳統的布袋鹽場依管理需要分為十區。5區到10區位在南布袋,6、7區已經被納入國家重要濕地,5、8、9、10區鳥況不輸國家重要濕地,怎麼選?林瑞興說,「每塊都有重要性」。
他解釋,「水位」是個關鍵。鳥的高矮胖瘦不同,喜歡的食物也不同。以鷸鴴科鳥類為例,腳比較短,只能適應水深五到十公分的環境;雁鴨科鳥類適合幾十公分的水位。若水位太深,不僅無法棲息,也無法覓食。因著水位高低不同,就會吸引不同的鳥種前來。而水位會隨雨季、乾季有不同的變化,每塊鹽田又因地勢位置有高有低,呈現不同的水位變化;簡單來說,每一種鳥都動態地在不同的鹽田間移動,所以,每一塊都很重要。
最後選定8區的80公頃,林瑞興說明, 整體鳥類的數量和分布是重要考量;為了降低整體區域的干擾,區域的選擇不宜分散、最好盡量靠近外圍。8區地勢相對高,大部分季節偏乾,鳥選擇在這裡休息而非覓食,這也是因素之一。
另一塊被選上的區域是9區的南側22公頃。這裡曾經因為興建電塔而填土,早就不是濕地型態,爭議性低。兩個區塊總共102公頃,成了濕地光電的示範區。
「選在任何地方都會有爭議」,林瑞興說,只能以資料作為科學依據,選出當時的最佳方案。
給野鳥一個棲息地 布袋整體復育計畫能成為下一步?
除了鹽田光電外,威脅整體布袋鹽田最大的隱憂是生態環境的變化與開發。林瑞興指出,問題包括沿海地層下陷、水閘門老舊毀損、人為占用等。而廢棄鹽田呈現長期沒有利用的狀況,也有不少開發計畫都以此為目標。
國家重要濕地(6、7區)就是地層下陷的受害者,一部分的鹽田因為地層下陷而低於海平面,水位居高不下,水鳥無法覓食棲息,鳥況反而不如重要濕地外的鹽田。
周圍魚塭與鹽田的互動,反而有正面的影響。魚塭曬池時會把多餘的水排到周圍的鹽田,水中富含小魚等營養,改變水位高低之餘也帶來食物。這現象以5區最為明顯。
從這兩個例子,林瑞興說,可見鹽田本來就是高度受到人為操作影響的環境。長期的開發已經讓野鳥棲地急速減少,這時透過棲地管理,反而營造出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這一點,對國家重要濕地內、外的鹽田都一樣重要。
「除了鹽田光電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育的思維下,將其他現況管理不太好的鹽田作更好地規劃。」
2018年底地球公民基金會於布袋舉行的鹽田光電開發的論壇時,這個問題成為焦點,當時受邀出席的經濟部能源局組長陳崇憲也表示認同。他表示,相關程序涉及內政部營建署與地方區域計劃委員會,但政府會朝這方向努力;在此同時,他也希望地方的不同意見能達成共識,政府會更清楚地方的聲音與方向。(系列報導,繼續閱讀下篇)
※ 註:根據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資料,南布袋濕地昔日屬於布袋鹽場的六區鹽田所在地,整體面積(含潟湖水域)約1,385公頃。特生中心鳥類調查區域面積則為1067公頃。九區南側的填土區因為已經填土,並未納入鳥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