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座風場海洋風場10月風光完工,立法委員陳曼麗與賴瑞隆今(19日)舉行「離岸風電成果總體檢公聽會」,邀請經濟部、環保署、海委會、漁業署等各部會,一同檢視目前的最新進展與困境,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前二階段階段性達成,證明確實是務實可行。
至於外界最關心的第三階段開發,由於詳細時程尚未公布,外商代表也把握機會表達立場,能源局則強調還要蒐集各方意見。
外商引頸期待第三階段 呼籲本土化繼續做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我國離岸風電第一階段已經成功了九成,不只達成示範獎勵誘因的作用,也開始建立起國內產業鏈。
至於大家都非常關心的第三階段開發,蔡英文已先拋出2026~2035年每年1GW,10年10GW的規則。能源局說明,採逐年開發,除整體考慮海域空間運用,也會納入產業關聯、在地化、價格因素,希望國內產業鏈延續。不過,詳細的時程規劃還要等能源局公布,能源局也強調目前還在蒐集各方意見階段。
外商則多對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抱持期待。「2025年以後,最大的綠電會來自海上。」安能亞太公共事務經理蔡昇宏呼籲能源局一定要如期進行,以免延誤併網時程。也有業者希望,第三階段的國產化項目必須具有延續性。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代表就強調,目前27項國產化項目,在第三階段必須徹底延續,才能照顧本土廠商。沃旭能源代表也提醒,在地化不只是一紙合約的價值,背後長期溝通、技術轉移、地方經營、人才培訓,更是必須在第三階段延續下去。
考量國內技術的成熟度,根據工業局的規劃,在離岸風電產業鏈上,以2021~2022年併網時程來看,此時的前置期發展將以海事工程規劃以及船舶製造等鋼構設施為主,例如鋪纜船、調查船、探勘船隻等。2023年以後將拓展至風力機零組件的製造,例如葉片、機艙組裝、發電機等。
工業局表示,2018年已完成三家業者(達德、沃旭、CIP)的國產化審查,目前正在審查階段的有四家業者(CIP、中鋼、台電、NPI)。工業局估計,2025年因離岸風機製造帶動的相關零組件產業、水下基礎製造、陸上變電站、海事工程船舶、海事服務業等,累計產值將達6363億元。
海洋環境體檢:創建鯨豚觀察員制度、防蝕工法尚待監測
海洋環境也是離岸風電產業當中重要的一環。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離岸風電屬海污法規範的海域工程。而在鯨豚生態方面,海保署培訓出我國第一批鯨豚觀察員,並提出「台灣鯨豚觀察員制度管理手冊」(草案),明年將持續修正,要將這套機制更完善,建立起公部門查核、標準作業等程序,提供未來環保署後續審查列入正式項目。
此外,因應未來風場可能產生的鯨豚救傷需求,海保署今年整合成立海洋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N),在苗栗崎頂、彰化鹿港新增兩處緊急救援站,因應緊急救援事件,再後送至長期的救援中心。
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講究防鏽技術,但不同外商採用的工法也不同。根據國家海洋研究院資料,其中的犧牲陽極工法在全球使用率95%以上,是以釋出金屬離子(鋁、鋅、銦)的方式來防蝕,釋出的鋁有少部分懸浮於海水中。另一種外加電流工法也有可能因陽極帶有較高電壓,使海水電解產生氯氣、氧氣及氫氣,使海水局部酸化,在海流作用下快速稀釋。
考量到可能會影響海洋整體環境,國家海洋研究院提出短、中、長期計畫,將基樁防蝕的可能污染因子納入監測,要求主動進行環境背景值(含水質和底泥)調查,建立數據資料庫。短期間,廠商一年需進行3~4次,主管機關一年需進行1~2次調查。中期則因應風機數量急劇增加,考量加乘效應,將進行風場環境稽查管理,對不合格廠商進行裁處並要求改善。
海洋研究院作為離岸風電生態環境海氣象資訊蒐集平台,但海域調查也涉及敏感資料,國家海洋研究院代理院長邱永芳透露,打算修正海域管理法,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從事海域調查、探勘與測繪。未依規定者將處以新台幣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漁業總體檢:與風機共生共榮,轉型還要更多溝通
漁業可以跟風場共存共榮嗎?漁船作業碰上離岸風機,漁業署列出兩大漁業轉型方向,一是「離漁」改從事風電產業工作,一是在風場繼續捕魚,但轉為衝突較低的漁法,例如一支釣、延繩釣等,或是娛樂漁業,載客到風場觀光或海釣,以及海域養殖。
漁業署表示,目前台電公司已委託專業學者進行「配合離岸風力發電之漁業轉型研究」。對於未來展望,漁業署的「海洋牧場」計畫也正在付諸實踐,台電預計明年上半年就會完成評估報告,水試所也正進行離岸牡蠣養殖試驗。此外,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將在2018~2022年執行調查工作,蒐集海域生態資料。除了研究,漁業署代理署長張致盛說,漁業署還要再多加跟漁民、風電商兩方溝通,邀請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
立委賴瑞隆則表示,離岸風電在台灣是盛事光景,應該創造出多贏局面。他也承諾未來每個會期都會開一次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