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房、只擁有少數物品 32歲瑞士年輕富翁為何選擇極簡生活?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不買房、只擁有少數物品 32歲瑞士年輕富翁為何選擇極簡生活?

2021年03月10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戴雅婷(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為了過極簡數位遊牧生活(digital nomad),他必須減少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例如搭飛機時只帶隨身行李,不採取拖運的移動方式。「東西少」對他來說等於移動方便,不需為擁有的東西分心或投入管理時間,也等於高效率。

只買100%喜歡的東西、移除令人分心的事物 極簡生活引風潮

現代人物質生活豐沛,家中堆滿物品的狀況十分普遍,過量雜物帶來生活的壓力,過去十幾年在日本掀起了整理的風潮。這波風潮在這幾年,也從日本吹向台灣,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係,而極簡主義(Minimalism)在這股整理風潮中受到愈來愈多人注意,有不少日本、歐美部落客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極簡過程。


日本極簡主義者飯島彩香

歐洲人平均擁有的物品數量約為1萬件,美國人則是3萬件。有人用物品數量來定義極簡生活,像是「只擁有100件物品」。也有極簡生活者不以物品的數量來定義極簡,而是非常清楚自己所擁有的全部東西,並且對於收納空間加以限制;在需要購入新物品前,他們會仔細考量,也定期檢視擁有物,特定期間裡頭沒有使用到的物品,就會被轉賣或送出,讓擁有物維持在一定的數量內,維持居住空間的乾淨清爽。

瑞士男子的極簡數位遊牧:無固定居住地、結婚前只擁有64件物品

在瑞士有一位32歲的極簡主義者叫Cédric Waldburger,他擁有電子工程碩士學位,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投資新創公司,前一間與夥伴共同創立的公司,市值大約是20億美元。由於他必須在歐美各國間移動,與外國團隊開會與工作,因此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四天,乾脆決定不擁有或租房子,而是選擇住民宿、旅館,或者暫住朋友、父母家。

為了這樣的數位遊牧生活(digital nomad),他必須減少自己的擁有物品,搭飛機時只帶隨身行李、不採用拖運的方式移動。「東西少」對他來說等於移動方便,不需為擁有的東西分心或投入管理時間,也等於高效率。


一卡皮箱走天下的極簡主義者。圖片來源:Cédric Waldburger

他每3個月會檢視一次自己的生活、工作、擁有的物品,必須達到精準主義/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原則——判斷目前對自己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決定要把時間與精力花在哪裡,把瑣碎或不相關的事物一一去除。他成為極簡主義者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模式讓他開心,也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最重視的工作上。

結婚、生小孩後還能過極簡生活嗎?

瑞士國家電視台在2018年播出Cédric與其他瑞士極簡主義者的記錄片,當時的他還是單身,有的觀眾認為,極簡的生活方式在結婚生子後便無法維持。

Cédric於2019年結婚,目前有一個女兒,因為妻子與女兒的戶籍,他在蘇黎世郊區租了一間公寓,因離火車站很近也不需要汽車,公寓裡的東西較一般人來得少。Cédric說明,嬰兒物品會先考量實際需求之後再買,也因為到處都有商店,採購容易,因此不需樣樣物品都先備好,或向朋友借也是方法之一。

Cédric 結婚後仍過著極簡生活。

歐洲媒體也喜歡報導日本的極簡主義者。比如有一對日本夫妻三個孩子住在約18坪、有一房臥室的公寓裡。他們有了小孩後,也曾思考是否要換到更大的房子。但與其花錢換房,他們更希望把時間、金錢、精力花在戶外活動與其他體驗上。這對雙薪夫妻擁有的物品數量少,一年內沒有用到的東西就會送出或賣掉。

日本的極簡主義夫妻。

住青旅就好 台灣也有極簡數位遊牧者

有一對原本在銀行業工作的姐妹布蘭達&維尼,在30歲前選擇離職,賣掉貸款買來的公寓,開始過著極簡數位遊牧生活,她們的個人擁有物也在100件以下。

她們提到,住青年旅館床位在台北每月的負擔每人約1萬3000元左右,與租一間套房差不多。但比起租房,住青旅的好處是不用自己打掃、每週有人幫換床包被套、有舒適的寢具、有人準備早餐、不用自己倒垃圾,也有夠大的公共空間可以使用筆電工作,且入住與退房的時間短,住膩了就隨心所欲地移動。

台灣的極簡數位遊牧者布蘭達與維尼。

極簡主義者並不糾結自己到底有70或是100樣物品,重點在於:只買「百分百喜歡的東西」,所以他們比較不會因為對現有的物品不滿意而繼續購物,然後在家堆滿很少用到的東西。他們通常也認為,旅行與體驗比擁有物品來得有趣。在極簡的過程中,個人品味與判斷力會不斷提升、物品數量則會不斷減少,維持著少物、惜物的生活。

作者

戴雅婷

2016年移居瑞士,蘇黎世旅遊局訓練、授證的中英導覽員。曾任台南社大海灘廢棄物監測社社長、英語講師、南科管理局外賓接待、海生館解說員。